Skip to main content

建構產品雛形

新產品的人才擴編時機

在新產品開發的過程中,團隊常常面臨「該不該擴編」的抉擇。這篇文章分享我們如何從最初的核心成員出發,逐步意識到技術專業的必要性,並說明哪些關鍵跡象,代表該考慮引入新人才,協助產品突破瓶頸。

在定義產品打造的路徑之後,我們也逐步把產品樣貌規劃得更清晰,但在產品雛形的建構過程中,也開始面臨技術上的瓶頸。

技術瓶頸的挑戰

一開始的團隊其實就只有產品、專案經理。

我們具備初步定義產品、建立框架、設計功能與價值主張的能力,並透過偶爾向其他技術團隊諮詢,使用圖片、樣品、示意圖等方式,描繪出理想的產品樣貌。然而,打造實體產品的過程仍然困難重重。

我們發現,無論再怎麼努力描繪產品的樣貌,終究還是得把實際的樣品做出來,並「決定」最終細緻的規格,而這最後一哩路,卻是整個流程中最困難、最具技術挑戰的部分

於是,我們開始思考:

  • 需不需要專業的設計師加入?
  • 是否應該依靠現有團隊的技術能力,先把產品做出個 60 分,雖然無法達到理想的 80 分,但能更快完成、不必多增加人力與溝通成本?
  • 該尋求內部、外部設計師的協助,雖然會增加時間與溝通成本,卻能更接近理想成品?

這些選擇,促使我們回頭深入思考「產品的核心到底是什麼」

產品核心:視覺與現場體驗

在我們的價值主張中,最被重視的是現場體驗與感受,而非便利性、價格、商業模式。我們相信,這次的產品 80% 的成功,將歸功於使用者第一眼看到產品的視覺印象,以及到現場坐下來短短幾秒鐘內的感受。

我們的期待是,在這方面能夠大幅超越市場上的許多競爭對手,因此,「空間設計」確實是產品最核心的元素。

我們也意識到,與其勉強用堪用的方式打造產品,不如認真投入專業設計資源。

設計協作的初步嘗試

一開始,我們採取「半外包」的合作模式。由PM先進行初步設計,搭配選品與配色的邏輯,再由設計師進行微調,但經過兩三次的合作討論後,逐漸浮現新的挑戰:

1. 設計思維邏輯的差異

我們對設計的理解,是以「最終的感受」為出發點,再去尋找對應的參照物。

例如:

  • 想要營造溫暖的感覺,就去挑選看起來溫暖的顏色與物件;
  • 需要適合工作的空間,就去找類似的辦公空間作為範例。

但當我們把這些選擇呈現給設計師時,對方往往難以理解為何這些元素可以組合在一起。

由於設計師更習慣從整體邏輯來評估各項元素的搭配,他們會提出:

  • 為什麼要這樣做
  • 每個物品之間如何互相搭配

雖然一般人可以從感受面說明一部分原因,但在整體協調性上,我們卻常常無法給出具體回應。

例如:

  • 配色的指定比例是多少?
  • 桌椅與空間大小、高度的比例關係?
  • 各區塊之間會受到哪些因素的影響?

這些都是設計師從宏觀角度思考的問題,而我們原先的方式較偏向片段、直覺式的組合,導致無法對應他們的專業提問。也就是

從微觀來看或許類似,但從整體看就會出現問題。
這也是「一般人的設計」與「設計師的設計」之間的根本差異。

2. 背景知識落差大

在設計產品以前,我們進行大量的市場調查、客戶分析與體驗研究,很多資訊已經內化為直覺。因此,同樣一個詞彙,在我們與設計師心中的意義可能完全不同。

例如,「舒適」這個詞,對我們來說代表的是:

  • 坐在位子上的感受
  • 視野範圍
  • 與人的距離
  • 看到價格方案時的心情反應

即便我們非常清楚 A 客戶與 B 客戶所描述的「舒適」是不同的,卻仍然存在溝通障礙。

在前幾次的開會中,我們花了不少時間替設計師解惑很多片段的問題,但他們卻仍然難以理解。

我想,產品經理之所以能自然而然的理解,是源於大量的背景補充,以及整個過程的高度掌握,確實沒辦法斷斷續續地說明。

最終決定:納入設計師成為團隊核心

我們深刻體會到,產品體驗、視覺設計幾乎是產品的核心,某些項目若由非專業背景的人來負責,是無法輕易完成的,加上溝通上的落差實在太大。最終決定,將設計師正式納入核心成員,補足設計端的技術缺口,繼續推進產品開發。


為了讓新的夥伴能夠快速接軌,接下來的挑戰,就是如何在最短時間內,把過去幾週累積的研究成果、假設與定義,轉換成設計師能理解、吸收的資訊。

幸好,我們的產品文件還算完整。下一篇,將分享如何有效地進行這場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