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假設不成立,產品該怎麼走?
本文分享如何透過使用者訪談驗證假設,調整產品方向,並深入探討假設不成立、證據不足與訪談策略轉變的實戰經驗。
在訪談了約 5~6 位使用者之後,我們對原先的想法有了極大的轉變。
原本的規劃是訪談約 20 人,再根據累積的樣本數調整基礎理解與假設,認為屆時的數據會足夠支持釐清問題與確認價值主張的方向。
但實際上,進行到第五場內部訪談時,就已經出現了許多重要發現。
假設無法成立的原因
「假設不成立」並不是因為大家對某件事毫無興趣,而是雖然有需求,但在本質上已有更好的替代方案,或者人類本能地會迴避某些風險行為。
舉例來說,就像「行人過馬路」的情境:
過馬路確實是一種硬需求,且有其危險性,但我們不能因此假設人們會想要一個專門保護安全的裝置,因為他們會選擇更根本的方式避免危險,例如等車過去、使用天橋或地下道。
我們的產品假設也是類似情況,原本推測有些人會因為工作安排或外出需求而中斷行程,例如下午去銀行、拜訪客戶或參加社群活動,這是一種真實的痛點與需求。
但訪談發現,大多數人會主動避免這種情境的發生,像是業務將見面集中安排在同一時段,或將外出任務放在一天的開始或結尾,減少工作狀態的頻繁切換。雖然他們確實會面臨這種情況,但因為發生頻率不高,加上能自行調整安排,他們多半選擇「忍一下就好」或「下次避免」,而不是尋求額外的工具或解決方案。
這意味著我們的推論邏輯雖然合理,但忽略了「人性」與「個人主控權」等外部因素的影響,導致這個痛點邏輯上成立,實際上卻難以發生,因此難以構成真正有價值的產品機會,可以說是一個「被證偽」的假設。
假設需要轉換視角才能成立
我們原本認為「脫離工作狀態」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需求,例如離開辦公室去拜訪客戶、吃午餐等。但訪談結果顯示,對目標使用者來說,這些行為並不等同於「離開工作」。
在他們的認知裡,拜訪客戶是一種工作行程,而吃飯則是工作節奏的一部分。也就是說:
- 拜訪客戶 ≈ 在自家會議室開會
- 吃午餐 ≈ 在原位滑手機
也因此發現,雖然有些假設方向沒錯,但邏輯框架需要重新調整,要用更貼近使用者的思考方式才可以成立。
證據不足的挑戰
另一類的問題是,有一些假設到目前的訪談中並未被證實。
例如:我們假設使用者會高度在意「快速、便利地找到適合辦公的地點」,但訪談後,雖然沒有人反對這件事,卻也沒有人表現出明顯的需求。
這類問題比「被證偽」更棘手,因為它處在一個「證據缺乏」的模糊地帶。
要找到多少人,才能證明這些假設有價值?
目前只知道這5人沒有需求,但這是否表示未來訪談的受訪者也會如此?
還是這個需求其實藏在某些特定情境或族群當中?
幸好這在我們先前的本質思考已經有預設的答案,只要核心尚未被反駁,也符合我們長期的產品理念,就值得繼續探索下去。
被忽略的關鍵因素
透過廣泛性問題,也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但是對客戶來說很重要的議題。
例如,有些使用者在規劃工作安排時,會同步考量晚上的私人行程,甚至家庭關係的影響。
另外,當使用者處在職涯變動期(如剛轉職、工作型態轉換、社交圈重組等),他們的場地選擇與偏好會變得更不穩定。而這些考量、狀態,都會非常影響他們對於工作場地的選擇。這些情況讓我們意識到,目標對象的初步提問,需要再更細緻一點點,以確保某些客戶的回答是我們需要的資訊。
對本質的理解發揮效果
在討論「產品與創新的本質」有聊到,在訪談前,我們做了大量準備,包含完整的盤點、分類、假設,希望盡可能鎖定本質、深層的痛點,而不只是進行表層資訊的歸納整理。
值得慶幸的是,這些努力並沒有讓我們流於紙上談兵,反而在實際訪談中,能更敏銳地捕捉關鍵線索、快速刪除無效問題,並且隨著對話的走向自然轉換問法,深入挖掘更多核心議題。
那種狀態像是一種「即興演出」,就像脫稿的喜劇演員、或是即興發揮的歌手。
當對事物的本質有深刻理解,又具備足夠技巧時,
就能依據現場的氣氛,靈活發揮。
訪談策略的調整
這次的訪談不只打破了一些原有假設,也讓我們收穫新的觀點。因此,我們決定調整接下來的訪談策略。
原本預計訪談 20 位目標用戶的規劃,將改為分梯次進行,每梯次約 5 人,進行 3~5 輪次,並在每一輪完畢之後就進行修正與聚焦,確保每一輪都有策略性的學習與調整,朝著更有價值的產品方向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