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產品實測迭代

從用戶回饋到產品優化:我們的三層使用者研究

用戶說的不等於他真正想要的。這篇文章分享我們如何透過三種研究手法,讓產品優化不再靠猜,而是有憑有據地前進。

在這次產品開發的過程中,我們學習的方法主要有三種:訪談調查、問卷調查、現場觀察。


一、訪談調查

在產品尚未能實際試用、僅停留在概念階段時,訪談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使產品已進入測試或銷售階段,這種方式仍然相當有效,它的重點在於:

「透過與用戶的對話,挖掘出他們最核心、最真實的想法。」

舉例來說,當用戶覺得產品的某個部分不好用時,我們會進一步了解「不好用」的情境與原因,從人、事、時、地、物等面向去還原脈絡。

例如,有人說:「這地方不太適合週末來,平日還可以。」

若只聽這句話,我們可能誤以為產品在週末出了問題。但深入訪談後才發現,使用者在週末希望有能放鬆閱讀、順便探索新環境的地方,因此不太想待在平常常去的區域。

這讓我們理解「不適合週末來」背後真正的意涵,也能進一步探索他對環境、閱讀體驗與工作場所差異的看法。


深度訪談的準備

為了讓訪談能產出有深度的結果,每次大概會進行以下準備:

  1. 建立假說
    提前預設「誰、在什麼情況下、會有什麼樣的想法」
  2. 設定訪談目標
    - 決定訪談對象
    - 明確哪些假說要被驗證
    - 確認哪些不確定性需要釐清
  3. 建立訪綱
    擬定具體問題,模擬可能的回答情境。
  4. 訪談測試
    先由內部人員測試,確保問題清楚、時間掌握合理。
  5. 正式訪談執行
    找到用戶,進行實際訪談。

訪談技巧本身,市面上已有許多成熟的方法參考,不過以下兩個具體經驗,是這次訪談過程中的特別體悟:

  1. 深度訪談的樣本數約 4 至 8 位即可:
    在本次的經驗過程中,通常 4~8 位受訪者後,就會感受到用戶對大多數的情況,都抱持相同的意見,簡單來說,這群人幾乎已經可以代表 80% 的用戶想法,以及最重要的幾個產品觀察

    比對過往的經驗來說,若在這個範圍內仍出現意見分歧,代表假設過於廣泛,或受訪者同質性不足,需要再聚焦。
  2. 觀察表情與語氣更關鍵:
    訪談過程中,觀察用戶的面部、語氣節奏,往往比他們的陳述內容更重要。

    包含臉部的微笑、猶豫,以及語氣中的停頓、語速的變化,能顯示哪些事情對使用者印象深刻、哪些地方讓他們困擾,或是哪些環節讓他們感到興奮。通常追問與這些情緒起伏有關的句子,就能深入探索到一些他們真正在意的關鍵點。

二、問卷調查

問卷主要用於量化分析

作為整體趨勢判斷,避免在大方向上出現判斷偏誤。

常見的指標包括 NPS(淨推薦值)與 SUS(系統易用性分數),當然也包含不同的調查方向。

例如:

  • 設計不同問法,了解用戶對價格的接受度
  • 比較使用者在尋找產品時,對各項需求的優先順序

在問卷調查期間,我們習慣搭配訪談進行交叉比對,這樣可以同時用質化的調查,來理解量化結果的背景脈絡。

例如,在評估軟體系統的改版方向時,我們使用了「系統易用性分數表(SUS)」來評估體驗,確認系統好不好用。

有些使用者給了高分,但仍對某些選項給出低分,因此仍然要透過訪談去理解「有點卡」的部分在哪裡。

也有些用戶評分較低,但在訪談之後,發現其實整體使用都還不錯,他的評價可能更出自於不太理解題目,或是並不只針對軟體系統進行評分的結果。

量化數字加上質化訪談,讓我們用更全面但足夠清晰的角度,理解用戶真正在意的事。


三、現場觀察

現場觀察,並不只在產品的營運現場,也包括觀察競品現場、觀察使用者行為,甚至透過軟體系統,紀錄網站上的操作軌跡與點擊行為。

這些資料能客觀反映現象,讓我們從客觀理性的角度理解使用者。

它能帶來兩個核心價值:

  1. 驗證資訊
    訪談與問卷的回覆都屬於主觀表達,容易受訪談者引導、回答時間或情境影響而失真。

    白話來說,用戶說的不一定完全符合事實,重點要看他實際怎麼做。

    例如,他說「會想再回來使用產品」,那就必須檢查回訪率;他說「每次使用都要花六、七個小時」,那就要從實際產品使用時間去驗證。
  2. 發現問題
    現場觀察常能揭露訪談或問卷無法捕捉的細節。

    例如,我們在觀察中發現,當天氣下雨、濕度高時,體驗的感受狀況不太好。

    進一步檢視後才意識到,我們的空間缺乏傘架,也沒有針對潮濕狀況自動切換除濕模式。這些看似細微的環節,其實對體驗影響極大。

結語

為了讓產品的迭代建立在真實的依據上,而不是依靠直覺或片段意見,我們透過訪談、問卷與現場觀察從不同角度蒐集資料。

這些方法相互補足,使我們能更全面理解用戶,並逐步接近他們真正的需求與行為邏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