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值主張如何在現實中重塑?
價值主張是產品的核心,但當用戶期待與現實有落差,該如何應對?本文探討用戶期待如何影響價值主張,深度思考如何在商業限制下,決定策略方向。
在釐清內部角色與權責後,要開始產品迭代的第一步便是回歸產品的核心「價值主張」。
價值主張 — 產品的根基
所謂「根基」,指產品的設計與決策是建構在明確的價值主張之上。
當用戶反映問題時,我們不直接提供新的服務或調整產品,而是先回頭檢視這些反饋,是否與我們原本打算提供的價值相關?
若無關,表示可能有一群非目標客群正在使用產品;若這個比例不小,則需意識到我們的產品與市場主流需求之間存在落差。
若相關,也不能貿然更動產品,而是要重新釐清這項問題反映的,是哪個價值未能被體現?它的重要性如何?與其他體驗有何關聯?
最後,才進一步決定是否調整產品。
細緻差異、價值重塑的挑戰
雖然先前提到 80% 的價值主張已初步落實,但這並非數學問題,而是感受上的細膩差別。
因此,我們回歸原點,先彙整訪談中的關鍵洞察,再進行抽絲剝繭的分析,釐清用戶真正所在意、不滿的點。並與過往理解進行差異比對,辨識哪些觀點已有明顯變化,哪些仍維持一致。
透過這樣的過程,發現一些非常細微但關鍵的差異。以「舒適」與「放鬆」為例:
- 「舒適」代表的是無阻礙、不干擾、空間使用的流暢感。
- 「放鬆」則涉及情緒釋放、安全感、神經鬆弛與慵懶感。
這兩個相似,卻經常出現在用戶訪談中的詞彙,卻包含了明顯的期待差異。
一個空間可以是舒適的,卻不一定讓人放鬆。就像設計完善的辦公室雖具舒適性,卻難以讓人在其中真正放鬆。
也就是這些語義上的精細差別,直接影響我們對於價值主張的詮釋。
為了把地基打穩,就需要把價值主張拆解、精準描繪,釐清每個詞彙背後的意涵與目的,進而做出有意識的選擇與取捨。
如此才能維持產品的一致性,避免價值衝突,讓設計更具策略性,而非淪為「既要、又要、還要」的無底洞。
理想 vs 現實的商業平衡
在價值主張的重塑過程中,我們也面臨一個關鍵問題:
「原有的價值主張,該如何在現實中調整?」
原始價值主張並未被用戶否定,但在第一代測試中卻尚未實現,甚至短期內也難以想像可以做到。這是否意味著,我們應該繼續投入資源、培養能力?
對我們而言,這些價值源自過往的用戶洞察,若貿然放棄,等於放棄了某些潛在客群。然而,空間商品的毛利率與客群涵蓋度息息相關,能容納越多使用情境,代表空間的經營效率與使用率越高。
例如,在同樣的交通範圍內,一個空間若能支援三種活動類型(如講座、工作坊、派對)其潛在用戶就能從單一倍數擴張到三倍,使用率從 3 成提升至 9 成。
在此思維下挑戰也隨之而來。現有場地限制,使實現價值主張的體現難度提高,可能需要更大的空間、重新裝潢,甚至更換地點。
這意味著在營收尚未穩定前,就需投入高額成本來改版,增加了面對不確定性的成本,卻無法換得確定的回報。
更關鍵的是,我們甚至無法保證團隊能設計適合的空間,或能預測其後續可能出現的問題。
商業策略的妥協
在「可行但有限的現實」與「理想卻高風險的目標」之間,我最終選擇了現實妥協。
這個妥協,不是放棄夢想,而是基於商業風險的理性判斷:
面對不確定的投入、相對模糊的回報,選擇聚焦於已掌握的明確價值。
這確實會導致價值主張被刪減,某些理想用戶被排除,也許換個團隊、背景、資源,都會產生不同的決定,但身為產品負責人,仍須現在就抉擇,才有可能推進產品發展,儘早看到選擇帶來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