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定義產品 Roadmap:MVP 到 MLP 的關鍵思考
用 MVP 減少試錯,用 MLP 聚焦價值,透過系統化解構,看見產品開發的優先順序與行動策略。
有了對長遠未來的想像後,我們開始回推思考:
「在不追求完美的情況下,哪些元素是必要的,才能充分彰顯我們的價值主張?」
在花了些時間規劃 MVP 的規模與初步樣貌後,現實很快出現了挑戰,因為即便在最樂觀的情況下,這樣的方案最少也要數十萬元的投入,更可能的是要有百萬以上的資金,才能做出產品藍圖的基本樣貌。
在有限的資金下,這樣的 MVP 規模顯然過於龐大,我開始重新思考:
「MVP - 最小可行性產品」的意涵是什麼?
測試、迭代,在產品開發的過程中究竟如何發揮作用?
希望能在迷霧中,找到生存前進的方向。
測試與迭代的本質
利用 MVP 測試的目的是「規避風險」,避免一次性過高的投入難以回收;
而迭代的價值,則在於與客戶互動的過程中,「逐步釐清」前進方向。
在討論的過程中還發現,我們的認為的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似乎與市面上常見定義略有不同。
我們更在乎的是「客戶與企業是否都能從中獲得實質價值」。
然而,打造一個 Viable(可行性)和 Value(價值)的產品卻不太一樣,順著這個脈絡,我開始回頭到根本的問題:到底是哪些「不確定性」讓我們不敢投入大筆資金推出正式產品?
因此,我開始尋找除了 MVP 以外,有助於理解產品測試與迭代的架構,並更細緻地思考不確定性的來源究竟在哪。
由於篇幅問題,我把匯集而來的詞彙集結成【產品階段地圖】,下一篇文章會單獨介紹它們。
拆解問題:從不確定變成具體行動
總之,有了更細緻的解構,確實可以更清楚地看見目標,也釐清了應該採取的路徑。
例如:
- 如果不確定產品的建置方法、解決方案能否真正滿足客戶需求,因而不敢投入資源,那就應該先研究技術、可行性,也就是進行 「概念驗證 POC(Proof of Concept)」。
- 如果擔心產品不夠完整而無人買單,但又不想一次投入過多資源,那就用「最小可行產品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與「前型測試 Pretotyping」來探索需求。
接著再以「最小適銷產品 MMP(Minimum Marketable Product)」為起點,逐步發展到「最小受喜愛產品 MLP(Minimum Lovable Product)」。
透過詳細的解構,我們也發現:
從價值主張走到產品藍圖的過程,其實很容易「不小心」加入了過多幻想,
過度延伸了客戶對價值主張的需求。
原本只需要一口飯就能填飽肚子的事,卻從滿漢全席開始精簡,這反而加大了我們的焦慮,
因此,我們開始從「以為的最小狀態」再往根源回推,仔細檢視每一個產品細節對客戶,包含產品對於使用者的操作性、豐富度、精緻度、多功能性…等等。
哪些特點已經足以超越市面上的產品,彰顯我們的特色?
哪些才是能直接回應需求痛點的核心?
在這樣的推導下,產品被進一步縮小,我們也更清晰地看見當下:
「有哪些關鍵仍不夠明確,以至於我們不敢擴大投入資源?」
並且依據這些「不確定」來規劃對應的行動:
- 擔心「在郊區展店,人流可能不足,導致企業的商業價值太低」
⇨ 查閱目標地區的消費數據、公共運輸運載量與人口預估,甚至實地觀察統計。 - 不確定哪種設計方案能滿足使用需求
⇨ 則先購買一套最簡單的家具、以 3D 建模、簡報方式建立基本樣貌,邀請顧客親身體驗並提供回饋,再進行修正。
最終,我們把產品的不確定性濃縮為 6 大重點,並針對每個重點設計了不同等級與投入程度的行動計畫,希望在相對小的成本下,逐步消除不確定性。
換句話說,只要這 6 個關鍵點的充分資料後,十萬、百萬的產品將不再是一個高風險投資,而是一項有良好投報率的產品,也為第一代產品的樣貌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