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建構產品雛形

一張椅子的選擇背後:從成本、投報率定義產品

從一張椅子的選擇談起,我們如何透過成本與投資報酬率的角度,逐步界定產品該達成的水準與細節決策,打造務實可行的產品策略。

在打造一項產品時,預算管理始終是關鍵考量之一。即便在產品目標初步發展階段,我們已設定一個粗略的投資區間,但這樣的估算更多是為了提供規劃方向,而非最終定案。

隨著產品開始實際製作,各項細節的金費評估便接踵而來,這些看似瑣碎的問題,背後往往隱含重大決策。

單一預算到整體思考

以最簡單的「椅子」為例,我們究竟該選擇一張 800 元的餐椅,還是一張 4000 元的電腦椅?光是一項物品,價格差異即可達數倍,而我們面對的是數十種品項的選擇與取捨。

為了讓這些判斷有依據,便需要回到更大的策略框架來思考:

  1. 類似的競爭品,在產品開發上花了多少成本?
  2. 我們期望呈現的品質與體驗,需要多少投入?資金該如何配置?
  3. 在目前條件下,我們願意花多少?又在什麼情況下,會考慮再投入資金?

透過市場調查與估價,我們得以初步掌握市場競品的成本。

進一步地,結合預算與產品的價值主張,評估哪些項目應超越市場水準、哪些則可維持基礎、哪些可以刪除,逐步勾勒出 MLP(Minimum Lovable Product)的合理成本區間。

第二題的回答過程可不輕鬆,需要釐清每一個細節的邊界:租金、地點、桌椅選型、油漆塗料、消耗品、裝修與拆除費用…等,每一項估價都同時伴隨產品決策。

好在前期累積的市場研究、用戶訪談與價值驗證,讓我們有堅實的基礎,即便面對龐雜資訊,依然能快速做出合理決策,若沒有這些基礎,這些選擇恐怕會困難重重。

而第三題,則回歸到產品的發展階段、期待,需要在第二題的基礎下設定指標。

例如:在 MVP 階段,獲得50%的正面反饋,則繼續優化投入;在 MMP 階段,每週新客數達到100人,則繼續投資朝 MLP 邁進。

收入估算

然而,要花多少錢並不只取決於市場的成本行情,還需要評估預期收入、投資報酬率。

在產品尚未正式推出前,沒有人能準確知道它能帶來多少客流與營收。如何進行合理預測,成了另一個挑戰,我們採取了幾個方法:

  • 以替代品或競爭品為基準,進行價格與人流的微調比對,實地造訪咖啡廳等相似業態,記錄不同時段的客流量,進行營收推估。
  • 透過政府公開資料與市調報告,了解區域內的人口與潛在客群,結合費米估算法,進行粗略收入區間預測。

最終,我們得出了一組「可能的收入範圍」,這樣的預估也許存在落差,準確率有沒有達到50%都不知道,但創業的本質就是如此,只要具備一定成功率,就必須勇敢推出產品,交給市場檢驗

不確定性的轉變

在這段過程中,我也不斷:自問

「是否還能更便宜一點?能否以更精簡的方式驗證假設?」

這樣的思維,來自於幾個堅持:

  • 用更低成本的方法,證明高價值的概念
  • 鼓勵團隊思考最小可行方案,避免範疇擴張造成浪費
  • 緊守敏捷、階段性驗證、最小化風險的原則

在考量這些事的同時,我也發現了有趣的感受。

實際上,在這些堅持的背後,都潛藏了某些擔憂:

  • 市場吸引力是否不足,無法帶來預期客流?
  • 產品價值假設是否模糊,導致資源投入錯誤?
  • 潛在客戶總量是否不如預期?

這次對於不確定的擔憂,與過往階段截然不同。

過去我們關注的是「客戶的痛點與需求是否存在」,如今我們則是擔心「產品是否有足夠能力達成預期目標」。

注重整體,完成最後一哩路

隨著開發、測試與用戶互動逐步深入,我們對產品各面向的信心也逐漸增強,從原先僅 10~20 分的信心指數,慢慢來到 50 分左右。

然而距離「真正能推出的整體產品」,仍有一段距離。因為對客戶而言,產品不是一堆細節的總和,而是一個整體體驗,他們會在第一瞬間基於感覺做出決策。

因此,產品的最後一哩路,不是解決單一問題,而是打造「整體完成度」的關鍵。

我們的策略是:

  • 聚焦影響體驗的關鍵項目
  • 不拘泥於細節完美,但讓整體體驗至少達到 70 分水準

提交預算與細部規劃的過程,與前期用戶研究相比,性質截然不同。

早期我們像夢想家般描繪願景、放大市場潛力;而到了需要動工與資金投入時,每一個細節都被現實層層檢驗。

我們或許知道什麼是「好產品」,但現實中,我們只能在有限的預算、不確定的收入邊界中,不斷妥協與抉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