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描繪顧客的樣貌

產品與創新的本質

新產品的成功不僅依賴於當前市場需求,還需展望未來的發展方向。創新的核心在於以新方法解決根本問題,深入理解客戶需求的本質,而非僅僅依賴表面的反饋。有效的市場探索需要在充分準備的基礎上進行,以便更準確地識別需求與痛點。

夢想中的產品

先前所探討的價值,主要仍是根據我們團隊自身的理解與現況的描述,幾乎還沒有實質的證據能證明這些價值主張,真的是客戶所重視的。但

「客戶現在是否在意,這件事真的那麼重要嗎?」

我想先從公司,或說夢想家的角度談起。

我們相信,一個產品的價值,不僅僅在於它能否切入當下的市場,更在於它承載著我們對未來3~5年,甚至10~20年工作型態的期待。

一位務實的產品經理,必須面對當下的市場,才能在產品推出後獲得實際的回報。但一位懷抱夢想的創業者,則需要對未來有想像力。他不只看見當下,更期待用雙手創造變革,讓使用者用全新的視角,獲得前所未有的體驗,達到更理想的生活與工作方式。

因此,我們開始描繪未來的場景:人們會在哪裡辦公?使用什麼工具?以什麼形式平衡工作與生活?這是夢想家的責任「描繪、擘劃、引領未來」

我們希望在理想未來與市場現況之間,能找到一個交集點,讓現有用戶認同我們的價值主張,從中獲得滿足;同時,我們也能藉此獲利,並讓客戶相信,我們的品牌有能力帶領他們一同邁向未來。

創新的起點

經過幾天的思考、盤點、拆解與定義,我們的精神確實有些疲累。有時,我們甚至會懷疑價值主張的辯論是不是過於理論?不切實際?

到目前為止,連一個明確的產品樣貌都還沒有,更別說跟客戶實際交談了。這樣是否淪為紙上談兵?是否成了只在象牙塔內空談理想的學者?

我們當然可以選擇務實地進行市場調查,例如訪談50位潛在用戶,收集資料、進行歸納,這或許更貼近現況,也更容易取得結果;而不是像現在一樣,還沒訪問一個客戶,就已經做了這麼多前期準備。

我認為,兩條路都可行,關鍵在於團隊的能力、狀況與對市場的理解。

但最終,我們選擇了後者,這其實反映了我們的價值觀與原則。

創新的本質理解

我認為創新的核心,在於用不同的方法,解決真正的本質問題。

它之所以需要創意、創造力,是因為我們正在尋找「新方法」。但一個方法最終能夠被接納、產生改變,不是因為它夠炫、夠新鮮、夠吸睛,而是因為它能真正對問題產生幫助。

我們選擇先進行盤點,再進行市場訪談的原因,是不希望訪談時過於淺層,而是要能深入挖掘客戶「在意的本質」。

這樣的本質,往往需要事前抽絲剝繭、定義清楚。更重要的是,它必須與我們的產品脈絡和產業連結,而不是僅僅存在於客戶個人的生活情境中,與我們無關,這樣的探索,難以在毫無準備的狀況下進行得好。

舉個例子,當想瞭解每天上班前都會買杯咖啡,直接詢問會發生什麼?

客戶可能會說:因為我需要清醒,這是我的習慣,有儀式感。你會以為他在意的是那份日常儀式感。

但實際上,他也可能是因為對工作要求很高,需要靠咖啡提神;或是因為生活作息混亂,需要透過這個行為重建秩序。

他所說的「儀式感」,可能是自我情感的維繫,也可能是茶水間的社交開場。甚至,即便我們真的挖掘到這一層,那又怎麼樣?這個問題是否與我們的產品核心價值有關?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幫助?這些都需要進一步推敲。

也因此,若一開始就從隨機淺層訪談切入,還是必須不斷歸納、再訪談,才能深入問題核心。

既然終點都是「探索本質」,在已有初步市場理解的前提下,我認為準備充分、思緒清晰地訪談,比較有機會快速掌握核心問題與真實痛點。這也是我們做出這樣選擇的原因。


不可否認的是,這種思維也有其僵固性。過度理性、過度以己度人,容易讓我們以自己的框架去解讀客戶,而非用他們的觀點理解問題。但這也是一種取捨,為了保持衝刺的節奏,也只能邊走邊看了!

好在經過兩到三週的探索、討論,終於確認了一些關鍵且獨特的價值主張,並理解了其背後的本質,下一步,我們準備啟程,正式面對客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