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部門彙報:產品共識的三大框架
如何設計一場能促進跨部門理解的產品彙報?透過策略、產品、開發三大框架,讓所有利害關係人對新產品的建立方向共識。
如同上一回提到的,產品的整體框架報告,主要是為了讓團隊協作能夠更順暢。但「團隊」並不是一個單一的角色,對於不同的單位與角色而言,這份報告所代表的意義也略有不同。
- 管理團隊
需釐清目前產品所處階段、下一步的方向,讓決策邏輯更清晰,避免指揮系統內部出現矛盾衝突。 - 開發單位
需掌握產品整體輪廓、產品發展歷程、客戶樣貌與階段性開發重點,使他們能理解開發節奏與成果應用的邏輯。 - 營運單位
需預見未來可能達到的營運規模、所需人力與時間配置,以進行資源規劃。 - 公司高層
需了解目前投入的人力、資金、資源所產生的實際回報,以及下一階段的投資預期,是否符合長期企業目標。
雖然各方關注的角度不同,但對於新產品的「階段性發展」與「預期時程」都是大家最關注的環節。因此,本次的產品彙報,也更著重在這方面,並以三大框架:策略、產品、開發溝通,以協助各利害關係人理解現況,強化協作時的資訊。
策略框架:從企業目標出發
策略框架的重點,是從企業整體的角度出發,與大家溝通這個新產品所扮演的角色,幫助團隊在思考上站到更高的位置,對未來有一致的認知。
1.策略目標:為什麼做這個產品?
我們希望讓所有人都清楚了解,這個新產品對公司長期策略而言,代表了什麼樣的意涵。
策略目標早在產品雛形出現以前,就已經在年度會議中初步說明過。但如今進入實作階段,也需要再次強調與提醒。
例如:「建立個人工作者的彈性辦公場域,並藉此打造公司未來的第二成長曲線。」
2.關鍵路徑:怎麼走過去?
為了達到上述的策略目標,我們設定了幾條關鍵的策略路徑,這些節點雖不多,卻都是一旦完成就能顯著推進的重要進程。
其中一個關鍵節點是:「完成最小市場驗證,做出可複製的產品雛形」。
會議中,解釋了關鍵路徑的意涵、為什麼這些事重要,以及我們期待它在近期的哪一個月份達到。
3.里程碑:已經完成了什麼?
這一層的溝通,則是讓大家更具體地了解,在這些關鍵路徑上,我們過去做了什麼、目前完成了什麼。
簡單來說,就是把抽象的策略,轉化為實際的時間軸與成果點。例如:
- 9/15 決定產品價值主張
- 彙整 30 個競品資訊
- 完成 20 位用戶訪談資料
這些里程碑,也正是我們一路走過的記錄,讓即便不是管理層,也能從自己的工作角度,理解整體的樣貌。
4.戰術行動:下一步要做什麼?
最後一層,是針對目前的時間點,整個團隊要如何前進。
我們會為「下一個里程碑」設計具體的戰術行動,並搭配關鍵指標,作為行動產出與成效檢核的依據。像是:
- 啟用空間進行試用體驗
- 蒐集 20+ 顧客評價,正面比例達 50%
產品框架:產品本身的輪廓進展
策略框架是站在企業高度來看產品,產品框架則是回到產品本身,讓大家理解這個產品到底是什麼、目前發展到哪裡、還有哪些要處理。
(大部分內容,其實在過往的文章已有說明,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顧客面向
包括了客戶樣貌、價值主張、痛點定義等等,這些資訊不僅幫助團隊理解使用者,也讓他們知道,在最大的產品架構中,哪些功能是核心、哪些需求才是真正值得投入的。
概念驗證與方案驗證
說明從初期的 概念驗證 POC(Proof of Concept)到 方案驗證 POS(Proof of Solution),我們已累積確信的項目、理解。
也同步說明當前的價值驗證階段 POV(Proof of Value),聚焦地觀察用戶到底得到了哪些價值、預期企業可以有什麼利益。
關鍵路徑
我們也彙整了目前針對關鍵路徑的進展狀況、驗證成果、以及對後續驗證的信心程度。
如「完成最小市場驗證」中,哪些項目已完成驗證?結果如何?接下來還缺哪些數字?
來確保細緻的行動,最後能反饋到最上層的策略路徑中。
開發框架:協作與節奏的具體方式
除了企業策略與產品本身,也針對開發方式進行了明確的溝通與定調,為了讓協作變得更具效率,也讓不同單位的配合更有依據。
敏捷的開發節奏
我們採用敏捷且彈性的方式來推動新產品開發。
大致上,每兩週到一個月,會檢討並決定下一段期間的開發目標。因此,無法預先規劃太遠的季度任務,也無法直接告知「下個月一定會做什麼」。
而且,因應使用者訪談的結果,很可能某一次就會發現需要轉向,這種不確定性也正是新產品開發的常態。
這是為了讓大家理解,新產品的不確定性很高,團隊需要更彈性的心態與工作方式來面對。
設定 Outcome 與 Output,而非管理過程
由於這次的合作型態不像典型敏捷團隊有頻繁會議,也無法掌握每個人的工作時間,因此這次我們強調的是「效益與產出導向」的合作。
希望大家理解:
- 每個階段期望達到什麼結果(Outcome)
- 需要完成哪些具體產出(Output)
- 對應的檢核點與期限(Deadline)
PM 雖會參與部分溝通,但行動細節則完全交給負責人,並透過階段性檢核來確保每個人都在正確的軌道上。
階段性目標的背後邏輯
為什麼不是一開始就做出最終產品?
為什麼需要先做場域測試?
為什麼要先推廣再開發?
這些過往大家不習慣的產品進程,也是我想帶給大家的觀念:
新產品開發並不是一場豪賭,而是許多微小成功的堆疊。
透過說明「15個詞彙展開」,讓大家理解,面對市場的不確定性,我們需要在小幅度的跨步中,更穩健的前進。
會議結論:建立明確的角色分工與合作方式
這場會議除了回應大家的疑問,更重要的,是建立團隊協作的共識。我們必須清楚定義:
- 各自的角色定位
- 與 PM 團隊的合作方式
- 成員之間如何配合,降低摩擦,提高效率
唯有當所有人都理解、也願意支持,我們才能真正推進產品、讓製作更順利,讓我們繼續讓產品變得更好,以達到企業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