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reads 的小爆紅,我們這樣思考 Pretotyping 與用戶招募
產品場域尚未完成前,我們已啟動 Pretotyping、設定驗證指標,並透過 Threads 測試快速招募早期用戶,這篇包含了實作紀錄與反思。
在產品實驗場地的建置期間,我們也逐步完成了多項關鍵設定,包括達成產品商業化的指標、策略,以及測試人數、方法、期程。
舉例來說:
- 若至少獲得 50% 正面回饋,才會以此為基礎進行產品迭代。
- 當產品的 NPS(淨推薦值)達到 40 分,產品才具備達成收益目標的潛力。
此外,用戶試用後的問卷、訪談題目與預期的反應,也都事先規劃完畢了。
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也針了量化、質化的觀察進行了預想,例如:
- 使用密度與舒適感:
我們希望空間在滿座時依然保持舒適,因此設計中納入「壓力測試」概念,觀察在高使用率下是否仍符合預期品質。 - 設施使用頻率與行為觀察:
包含吧台使用次數、咖啡消耗量、進店時間與時段分布等,都需納入觀察。這不僅能幫助我們驗證對用戶行為的假設,許多數據更直接與成本結構與利潤模型相關。
在這樣的實驗觀察下:
- 若某項設備使用量不高,但用戶極度重視,或許我們可以投入更高品質的選項。
- 若設備幾乎無人使用,則需重新檢討最初的設計假設,並作出調整。
透過這樣一個模擬辦公的實驗空間,邀請用戶實際體驗產品,收集第一手的反饋,就是未來前面幾個版本基本功做邏輯。
畢竟,再多的假設,都比不上用戶實際使用後,當下的真實反應。
招募體驗者:突如其來的小爆紅
幾週前,我們從舊產品名單中,篩選出潛在用戶,然而符合條件的人數確很有限。
因此,這次決定將 Pretotyping 與受試者招募結合操作,在社群中發布一則訊息,附上簡單的介紹網頁與文案,目的除了測試市場水溫,也希望能招募到首批體驗者。
一開始的策略是鎖定數位游牧族群,計劃只需分享到 1~2 個小型社群,預期能接觸約 300 名追蹤者,應能達到初步招募需求。
沒想到,當友人幫我把貼文發到 Threads 平台後,反應遠超預期:
僅一則 Threads 貼文,就在一天內收到近 300 名應徵者。
不少人甚至主動推薦自己,表達參與意願。這個數字不僅是原先預期的 5 倍,還只用了短短一天。
這波突如其來的熱度,讓我們對產品的市場接受度有了初步信心。
Threads 的意外驚喜與流量啟示
原本我們認為 IG 與 Google Maps 是比較穩定、具長尾效益的行銷管道,但這次 Threads 的成效讓我們重新思考渠道策略。
Threads 的快速引爆,讓我們有機會在更短的時間內(可能不到一個月),觀察並驗證市場反應與消費行為預測,而非原先預估的 2~3 個月。
此外,觀察 Threads 的觸及數、Pretotyping 網頁的觀看量與各階段轉換率後,我們可以更清楚評估產品本身的吸引力是否符合預期。
至少目前看來,我們已具備十足的信心,相信這個產品將能在短期內獲得足夠的市場關注,並證明其市場潛力。
Pretotyping 的最佳時機點
雖然目前結果很振奮人心,但回顧整個過程,我們也看見了自己的盲點。
在進行 POC(概念驗證)與決定開發 MVP(最小可行產品)的階段,我們其實並未進行足夠數據支持的 Pretotyping。
先前只是透過口頭講述或文字分享,向親友測試反應。雖然對產品具備基本信心,但實際上只有大約 50~60% 把握。
而這次的操作,讓我們體認到,更早開始 Pretotyping 是更明智的選擇。
理由有兩個:
1. 降低不確定性,讓決策更有信心
Pretotyping 能在投入大量資源前,透過用戶反饋初步驗證市場興趣,無論結果如何,都能為 go / no go 的決策提供更具依據的參考。
若概念足夠好,應該能在早期就引起興趣。尤其當產品涉及較大資本投入時,更應審慎驗證潛在風險與回報。
就算沒引起市場興趣,也能提早瞭解到,這個產品僅屬於極小眾市場,需要更謹慎地定位與設計。
2. 建立更順暢的回饋管道
產品開發與體驗者招募通常需同步進行,但若招募太晚啟動,會出現前期人數不足、後期爆量難以管理的狀況。
若能在時程尚充裕時,提早進行小規模測試、建立標籤與分眾策略,就能更有效篩選早期用戶,並在日後需要回饋時快速取得意見。
這次 Threads 的小爆紅,不只給了我們對產品的信心,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 Pretotyping 的價值。它不只是前期測試的工具,更是將產品與市場快速接軌的重要橋樑。
與其等待完美的產品上市,不如更早讓用戶參與其中,讓數據與真實反饋為我們指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