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階段成功:證明了產品的可能性
MVP 階段的訪談與測試揭示,產品已展現初步的市場契合度。本文整理驗證方法、回饋重點與產品潛力被確認的關鍵跡象。
在 MVP 完成後,我們從數百位志願者中挑選出第一批用戶,期望透過他們最真實的反饋,驗證目前產品能否有效展現價值主張,以及確認產品本身是否具備發展潛力。
體驗與訪談
目前產品設計已涵蓋約 70% 的核心價值,因此除了提供體驗日期與基本資訊外,我們刻意不給予過多使用指引,期望用戶能依自身習慣與直覺探索產品。我們則在使用後的 1~2 日內安排訪談,以確保他們的體驗記憶仍清晰。
訪談設計以預設的體驗目標為核心,目標則是根據價值主張,事先定義一系列用戶旅程的預期,包括將體驗功能、感受情緒,以及預計被滿足的需求。
過去的「價值主張訪談」與本次的「產品體驗訪談」有明顯的區別。
在「價值主張」階段由於還沒有具體產品,因此著重在抽象需求、潛在可能性的探索。
而本次的「產品體驗訪談」,則聚焦於具體需求是否被產品滿足,也就是驗證價值主張的落實程度。
換句話說,當目標族群、產品都已經明確,重點在於需求與痛點「核對驗證」。
.
為避免過度引導,我們將問題設計為更開放的方式,例如:
- 「請問使用起來是否感到『舒適』?」→「你會用什麼關鍵字形容這次體驗?」
- 「這裡是否能幫助你更專注工作?」→「這裡工作和其他地方有什麼差別?」
藉由這些設計,我們能更接近用戶內在真實的感受與語言。
此外,我們也藉機與用戶探討如何看待產品與競品的差異、是否認同產品概念、以及他們對於推薦程度、價格與價值的心理預期。
成功的萌芽
與過去相似,在第 6~8 位受訪用戶時,回饋內容的整體輪廓就開始足夠清晰,約 80% 的使用者給予的回饋大致鎖定在特定範圍,他們在意的點、談論的用語、關心的細節都極為相近。
這讓我們意識到:
當目標客群定義清楚時,只要訪談 6~8 位用戶,就可能涵蓋 80% 的市場理解。
令人振奮的是,即便目前產品距離 「最小受喜愛產品」 還有一點距離,使用者的推薦度平均竟已達 8 分(滿分 10 分),最低也不低於 6 分,NPS 已達 30 分,遠高於我們的預期。
在價值主張與產品體現的契合度上,也有超過 80% 的吻合度,顯示我們抓住了用戶真正在乎的事,並已有效在產品中展現。從「價值驗證」的階段來看,我們已具備約 80% 的完成度,代表著:
目前產品的價值主張與市場不但高度契合,也實質幫助用戶解決任務與痛點。
明星與綠葉的再思考
早期選擇價值主張時,我們並未押注於單一強勢賣點,而是採取多元組合,讓產品整體更好的策略,因此,默認了產品不會有非常突出的特色,而是在各方面「都好一點」。
然而,實際訪談結果卻出乎意料:我們觸及了一個「獨立的市場區隔」。
在訪談過程中發現,用戶在特定情境下,並不會把我們的產品和另一個產品直接比較,而是直接說,在此情境下,我們就是最好的,和其他的都不太一樣。
這代表,我們的產品不只是比競品略優,而是用一種全然不同的方式,替代現有方案來滿足相同需求,也就是從「競爭品」轉化為「替代品」。
就像「電子書閱讀器」原本被視為紙本書的競爭對手,但當它能調整亮度、記錄筆記、同步雲端後,用戶不再拿它與紙書比較,而是把它視為「另一種閱讀方式」,它在睡前、通勤、出差等情境下的最佳解。
我們沒預料到的,是這個看似「小」的痛點,對用戶來說竟是埋藏許久的不滿。
許多用戶只是將就現況,對痛點感到麻木,但當真的有人解決它時,對於需求的渴望卻十分切實。
成功來自細節與堅持
這次的成功並非偶然,至少我這樣覺得。
我們在設計過程中花了大量心力,確保每個細節都能呼應價值主張,不只是選品或情境設計,而是從空間、色彩、聲音、光線到空氣,全方位支持用戶的需求。
即便仍處於 MVP 階段,我們也讓各項要素達到至少 60 分的水準,這個由三維空間、五感交織出的整體體驗,讓產品在整體表現上超越市場多數競品。
我認為這次成功來自兩個關鍵:
- 選擇了正確且細緻的市場定位
- 打造了與價值主張高度一致的產品設計
邁向下一階段的成功
雖然階段性成功令人鼓舞,我們也清楚這並非終點。目前價值主張仍尚未完善,產品設計也存在挑戰。
例如,我們原先期待讓使用者感到「放鬆但又能專注」,這是一種極具難度的狀態設計,需要更多細緻的場域與物件安排。
此外,不同用戶對空間的解讀也不盡相同:
對習慣在家工作或精品咖啡廳穿梭的人來說,我們的空間偏向辦公室;
但對經常選擇離家近、勉強可用的場地的用戶而言,我們的產品卻顯得舒適許多。
因此,對 TA 的輪廓描繪,需要更細膩的設定與篩選,為了確保產品價值能被清楚傳遞,我們也可能需要適度收斂功能、限縮客群,避免「四不像」的狀況出現。
接下來的重點任務分為兩類
- 聚焦定位,並根據新的定位,微調產品設計
- 將產品推進到完善、銷售階段,全力上市
第二點的基礎在於「內部協作」,而專案團隊也在此刻從專注於創新發想的角色,轉變為界定產品框架、推動執行的主導單位。
接下來,我們必須清楚定義產品框架與規範,並有效且大範圍的溝通,讓其他單位能夠順利協作,一起製作出理想的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