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建構產品雛形

MVP 的最後一哩路

產品開發來到最後階段,我們在有限資源下聚焦真正重要的細節,打造出足以驗證價值的「剛剛好」產品。

打造「剛剛好」的產品

經過幾週的努力,我們終於把心中理想產品的雛形做了出來,它的完成度大約略高於 MVP,但若要說已經符合 SLC 原則,還沒達到那個標準。

不過,我們的預期是:

用戶至少能感受到我們最重視的幾個核心價值主張,甚至有部分人會覺得是「真的不錯」的產品。

當然,現階段仍有不少粗糙之處,例如:現場導引以便利貼暫代、地板的刮痕尚未清除、不屬於該空間的投影設備還未撤除⋯⋯等。

這些他人眼中的「瑕疵」,反而正是我們心中的理想狀態,
代表我們把心力投入在真正重要的部分,
以最少的成本,完成一個可供學習、探索的「剛剛好產品」。

最後一哩路:細節決定體驗

在產品建置的最後兩週,團隊的工作節奏明顯與之前不同。

主要原因是,產品的完成度已達約 80%。在核心功能與樣貌基本到位之後,接下來就是一連串的細節補強。

舉例來說,雖然有設計圖可供參考,但當主要燈具實際安裝後,現場與理想的效果仍有落差,因此我們需要反覆微調打光的方向、燈泡數量、亮度、色溫等,力求體驗能夠貼近預期。

這整個過程,有點像是在蓋一棟大樓:主體結構蓋起來的時候,看起來速度飛快,但當進入室內裝修階段,才發現真正決定體驗感受的,是牆面修飾、收邊工法、燈光配置,而這些正是最後讓整體「完成」到位的細節。

工作節奏也從原本每週 1 次的進度盤點,變成每天 2 次的整體檢查,確保現場執行、線上流程與後勤支援都能完全同步,用微小的細節補足完整的體驗。

沒有角色分工,只有全力以赴

作為新產品的負責人,最後階段的工作也沒閒著。

後勤溝通、客服處理、預約系統調整、文案發布、家具選品、設備組裝⋯⋯所有細節都需要參與,等於化身為從線上到線下的全端支援角色。

這與過去擔任營運長時,主要負責整體策略管理的角色截然不同,這一次,許多環節都必須親力親為,因為新產品在標準建立、進度推進、品質判斷上,仍需要確認與定錨。

回顧整個過程,真的很酷,從一開始只有企業策略方向、連產品具體樣貌都尚未成形,到透過訪談、發想、聚焦、規劃與實踐,一步步將產品從 0 帶到 1。

而接下來,就要迎來真正的挑戰:讓用戶實際使用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