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定義 MVP?敏捷開發的核心思維
產品發展,要根據價值主張和市場需求,選擇合適的最小可行產品(MVP)作為起點。
在初步確立價值主張後,終於進入產品打造的階段。但我們常會面臨幾個關鍵問題:
- 要怎麼開始做產品?
- 產品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夠好」?
我想先從一張圖開始說明。
產品發展的三種典型路徑

圖 A:
傳統的瀑布式開發,需要先完整規劃產品架構,再逐步開發所有功能。只有當所有元件完成後,產品才真正具備價值,能讓用戶使用。
圖 B:
逐步迭代,每次開發都能釋出部分價值,讓產品在使用中慢慢進化。
圖 C:
對產品價值有基本想像後,先以簡單粗糙但完整的方式打造出第一版,快速驗證核心價值主張。
最小可行性產品(MVP)的爭論
許多人認為圖 B是典型的「最小可行產品 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因為它從最簡單的功能開始,能用低成本快速驗證價值假設。
但產品經理 Fred Voorhost 提出不同觀點,他主張:
「如果你想造的是汽車,那 MVP 就應該是簡化版汽車,而不是自行車或機車。否則你可能會發展出一台很棒的機車,但那不是你原本想做的汽車。」
在我看來,圖 B 和圖 C 都可以是 MVP 的形式,關鍵在於產品的背景與價值主張。
敏捷開發的核心精神:平衡風險與效益
我們回到敏捷開發的強調重點:
「快速回應需求變化,持續交付可運作的產品。」
這種方式誕生的核心理由,是面對需求與方向的高度不確定性,必須以最小風險探尋最大可能效益。因此,打造 MVP 的真正重點在於:
「用最小成本驗證價值主張」
舉例來說,我們想知道「汽車」這項產品能帶來哪些價值。可從兩個面向切入:
- 客戶想達成的目的是什麼?
- 對這個目標的品質期待有多高?
A. 用戶在意速度
如果人們重視的是「移動速度」,那滑板車可能就能代表最初的 MVP,因為它已經能讓人更快移動了。
但若速度需求有明確門檻(例如需達 30 km/hr),那滑板車就不適用,因為它不足以驗證這個價值主張。
B. 用戶在意舒適
如果用戶在意的是「乘坐舒適度」,那滑板車、腳踏車都無法滿足。
此時,讓人抬轎子的方案反而更接近 MVP,因為它能更直接驗證舒適移動的價值。
MVP 的判斷標準是什麼?
我認為 MVP 關鍵在於市場與用戶的期待。
當市場上已有類似產品(如傳統燃油車),那麼在開發電動車時,即便是 MVP,也必須達到一定水準:速度、安全、舒適、成本等缺一不可。
所以,重點不在於你是從滑板車還是人推車開始,而是:
- 你想探索的「核心價值主張」是什麼?
- 哪種方法,能「用最小成本」呈現這個價值?
這才是 MVP 應該具備的精神與策略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