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面對真實的客戶

如何找到第一批目標客群?

探索的重點

在已經建立了各種模型與假設之後,下一步就是走出門,面對真實的客戶,我們期待這個探索要有兩方面的收穫:

假設「可以」是對的

所謂「可以」是對的,背後是一種對市場的敬畏,也是一種信念。畢竟市場太大、變數太多,我們可能接觸了一千個人,卻剛好錯過了真正的潛在客戶;也可能在第一個受訪者身上,就遇到完全理解我們價值觀、並深度共鳴的人。

最終我們追求的,是夢想與現實的交集,即使這交集很小,只要是真實存在的,就代表有成長的可能。因此,證明「這個理想有市場」並不等於要被大多數人接受,而是這個理想需要被置入一個具體、真實的情境中,才有意義。

原來還有其他想法

另一方面,探索也是為了有更多元的理解,因為先前的假設,多半來自自身的邏輯與經驗,卻不一定是客戶的思考方式。

有些人購買產品,可能只是因為價格便宜、有能力負擔;也可能因為對永續議題有長期關注,又或者是因為親友推薦。這些真實的購買決策脈絡,如果不透過實際接觸,很難被察覺。

這些也都會進一步影響我們對「價值」與「痛點」的定義,可能需要更細緻、更多元地去詮釋,甚至重新定義我們原本想像的「關鍵價值」。

怎麼一眼看出客戶

啟動訪談時,第一個問題就是:「要怎麼找到目標客群?」

這裡有兩個層次:

  1. 如何辨識出對方是否是我們要找的人?
  2. 如何更容易、有效地找到這些人?

在討論「客群區隔」時,我們花了不少時間從本質去拆解「什麼樣的人,才是最適合我們的產品與理念?」

例如,我們可能鎖定那些工作時間彈性、渴望更高自主權的人。但這些特徵往往藏在個人內心或長期習慣中,難以直接觀察。

因此,從「行為表徵」下手是更容易的方法。如:深夜仍在咖啡廳工作的人、會在社群平台上分享工作進度的人,這些行為都可能是潛在特質的外顯。

接著,我們把先前提到的概念詞彙,轉換成表徵描述,並發展出一系列的辨識問題,期待能在一分鐘內,透過3~5句話,辨識出「這個人像不像我們的目標客戶?」

這些「刻板印象」與「表面線索」,雖然不夠精準,但在早期階段卻是接觸潛在客群的關鍵工具。

假設該如何被證明?

在實際接觸客戶之前,我們也反覆討論了一個問題:

「究竟要找到多少人,才能證明這些假設不是空想?」

對小型創新團隊來說,這並不容易。我們無法進行大規模市場調查,甚至在訪談中也難以確定對方的真實想法。

我們面臨的選擇是:

  • 如果訪談了 5 個人,沒有人認同我們的價值,那是否表示這方向行不通?
  • 如果下一批人都表達高度共鳴,我們能否視為市場潛力的佐證?
  • 若是反而隨機受訪者比理想客群更認同我們,那我們該堅持原先的假設,還是順應反饋做出調整?

這些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真實反映了創新初期的混沌與挑戰,最後的共識是:

我們的目標是創造產品,而不是進行學術研究,不需要統計意義上的顯著性。
與其追求數量,我們更看重的是「基於一小群人的深度洞察,逐步推進與驗證」。

即使證據不足,只要邏輯自洽,也能作為前進的依據。

下一步,就是先找人聊聊,再根據實際反饋持續修正與演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