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有效的訪談
在確立了相對明確的訪談對象、價值主張與情境假設之後,接下來則是根據這些基礎制定訪談問題。
訪談有三個目標,因此需要設計對應的策略提問,以有效達成每個目標。
一、辨識客群:確認受訪者是否為預設的對象
儘管前期已透過行為表徵進行過初步篩選,但仍有可能實際訪談後發現並非預設對象,因此,在訪談的開場階段,我們想透過一些基本問題來進一步確認對象是否符合條件。若與預期不符,就需即時調整訪談的方向;若高度吻合,則能更專注於驗證我們的假設。
二、廣泛理解:掌握受訪者真正在意的事情
在設定價值主張時,我們是預設「某個價值對目標客群而言很重要」。但若直接提出這樣的假設性問題,缺乏訪談經驗的受訪者可能會被問題引導,產生迎合回答。因此,應先從較廣泛的問題切入,讓對方有機會自然表達自己的關注點與優先事項。
三、探索本質:驗證細緻的情境假設
最後階段,則會聚焦於受訪者在意,或是我們最核心的價值主張與假設,進一步探索其在使用產品、評估現況時背後的情緒、感受、判斷與習慣,理解他們如何看待我們所認為有價值的事物。
規劃訪談節奏
我們預計以輕鬆、簡單的問題作為開場,像是填空題或選擇題,例如年齡、工作環境、是否為受雇者、通勤方式、喜愛品牌等。這些問題不僅有助於快速建立基本認識,也能對應到受訪者對辦公產品的期待與限制,達到「辨識客群」的目標。
接著,會進入以價值主張為基礎的情境提問,圍繞著策略目標的「個人工作場域」進行再深入一點的討論,探索受訪者的期待與重視之處。
此階段的訪談策略將避免過早聚焦特定細節,而是先進行較為開放與全面的討論,進而捕捉客群輪廓與他們在意的場景面向。例如:他們通常在哪裡工作?如何做出選擇?日常作息如何安排?有哪些費用上的考量?
透過這樣的方式,我們期待發現先前未曾預料的回答,同時辨識出受訪者重複強調的關鍵特質:也許有人在意交通與距離,有人重視空間氛圍,也有人偏好效率與成果。
當受訪者的回應,剛好與我們的關鍵假設相關,就可以順勢深入探究;若無關聯,則優先深入了解他們真正所在意的面向,並在訪談尾聲以較自然的方式引導,嘗試觸及我們的假設議題,看是否能喚起對方的興趣與共鳴。
初步執行與策略調整
最後,根據了訪談目的、節奏設計了約 15~20 個題目,預計在一小時左右完成訪談,這是根據經驗所推估的理想時長,有助於保持對話專注與流暢。
不過在正式訪談前,我們打算先以內部熟人進行試訪,不僅有助於調整問題的精準度,也能讓我們實際演練提問節奏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