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管理 【工作整理術】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動態命名法則」 明確簡單、有助行動的Evernote記事命名! Apr 28, 2018 — Kevin Wu 【工作整理術】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動態命名法則」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之前已經介紹了記事本、標籤的分類方式。而記事的命名方法,可說是建好Evernote的最後一哩路,名稱定得好,會大大提升行動的速度,也是我一直很想建立的部分。讀完之後,你會知道什麼?1.Evernote的記事命名方法。2.如何讓Evernote記事本、標籤、記事分工合作。3.記事命名的一些技巧。一些Evernote記事命名法在建構行動資料庫的命名方式以前,其實我參考了不少檔案命名規則,在此稍微分享一下。首先是電腦玩物站長Esor使用的命名方式,架構大概是:【數字-行動-主題-關鍵內容】1.數字:代表分類、重要性的排序2.行動:代表這份文件下一件該做的事3.主題:表示類型、屬性、需求、專案等4.關鍵內容:就是這份文件提供什麼重要資訊所以最後的命名會是這樣:「2-修改中-新書封面V2-打開大家的Evernote筆記本-撕開紙的效果」另外我也看到了另外兩類型式「主題日期-日期-人名」:「3月行銷提案-20170215-王小明」「給予對象-資料型態-產品事件」:「王小明-簡報-行銷提案」基本上,我覺得只要規則都是好命名,至少查找資料都會方便很多。但這一系列文章的主題是「行動資料庫」,所以一則記事的名稱,如果無法促發我做出行動,就有違初衷了。於是我融合了以上幾種命名方,配合記事本、標籤的分類架構,打造了為行動而生的「動態命名法則」Evernote分類與命名原則在行動資料庫裡面的一切,都要有助於開始某項行動,不論是標籤、記事本、記事都一樣。而我在一開始分類時,就設定了2個重要的命名原則。1.專業分工、不做白工我們在資料分類時,常常在一開始沒有規劃好,最後很容易在日常執行時,就會陷入一個做白工的分類方式。以資料夾為例,如果我已經把某一份簡報歸類在簡報資料夾了,就不用特別在名稱加上「簡報」兩個字;如果我會知道這份資料是要交誰的,那也不用把對象放在上面了。這就是不做白工的原則。.為了不做白工,首先要做的是讓「標籤」、「記事本」、「記事」在命名上有專業的分工,讓它們分別提供不一樣的訊息,只要井水不犯河水,就不會有重複做工的狀況。也就是說,良好的記事命名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好的記事本、標籤分類之上,記事才有可能保持精簡、實用。2.明確目標、驅使行動因為是行動資料庫,所以輔助行動當然就重要,接續著前面的分工概念,我整理出記事本、標籤、記事之間,我是如何讓它們分工的。《記事本》:依照現實的環境、時空狀況,提示我要做哪一個類的事例如:記事本名稱「在辦公室」,就是告訴我自己,在辦公室時打開這個記事本,就能找到應該要做的事。《標籤》:給記事的簡短描述、分類,方便查找、整理、判斷優先順序這篇文章,如果以資料夾的概念來看的話,結構是「Blog>Medium>流程駭客>Evernote>行動資料庫」,因此,我就會將以上幾個全部都變成標籤,如此,之後要找這幾類的文章時,都可以很快找到相關檔案(當然有時稍嫌麻煩,就會只用最後的兩三個標籤)。《記事》:給予目標和最直接的行動提示,點開來就開始做事。記事命名,我把它設定要有三個功用,告訴我「任務的目標為何」、「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做完的成果是什麼」。所以會把中期目標、行動、短期目標融合在命名中,以下,就來介紹我是如何進行筆記命名的!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命名方法為了讓記事可以「點開來就開始做事」,我進行了蠻多次的調整,最近找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命名方法,主要分為三部分:【最小主題】【下一步行動】主要內容與成果像是這篇文章,就會有這樣的命名:主要成果:我會成就什麼?「記事命名教學」就是這份文件最重要的內容、最後的成果。可以是主題,也可以是要做的事情。簡單來說,就是完成這份記事後,我會得到什麼樣的具體成果,其實也代表這則記事的小目標。.下一步行動:我該做什麼?【思考有無瑕疵】則是為了完成這篇文章,下一步我要做的事情。通常我會在記事中,先規劃一份待辦清單。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有了具體步驟,才有可能達到「看到記事,就可以開始行動」的原則。所以,當我完成「方法蒐集」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思考有無瑕疵」,我就會立刻修改記事名稱。.最小主題:我為什麼要做這個?【行動資料庫】則代表最小主題。什麼是最小主題呢?你可以把「記事命名教學」看成一個檔案名稱,那最小主題就是它所處的上一層資料夾名稱。這裡用最小主題的原因是,通常我們會建立一層又一層的架構,像是這篇文章的初始歸類,就是:「Blog>Medium>流程駭客>Evernote>行動資料庫>記事命名教學」而命名的方法,可能就會有以下三種.【Blog】【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X).【流程駭客】【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X).【行動資料庫】【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O)但因為要做的Blog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用Blog當開頭,很難幫我分辨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所以,如果要在1秒內決定要不要做這件事,不能是那麼大的範圍。但使用最小主題【行動資料庫】,就可以更清楚地說明確切的小目標,而不是【Blog】這種3年的長期目標,如此就可以看到記事時就明白,這是我這個月一定要完成的小目標,這樣在排列優先順序的時候,就可以更快速。這個命名其實比想像中還簡單,只要一直把命名往下切割、細分,直到名稱幾乎快跟主要內容一樣了,就再回到上一層的命名,就可以寫出「最小主題」了。.用最小主題命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未來想要改變分類時,就不太會動到這份記事的名稱。例如,當我要把Medium的文章改到Blogger時,如果當初不用最小主題,有Medium的名稱就得全部改寫。相反的,如果是使用最小主題,只有在改動最小主題時,名稱才要改變,而最小主題的底下的資料量應該會遠比大主題來得小,所以也不用花多少力氣去改。動態調整,一個真正的行動記事本這篇的主題「為行動而生,動態命名法則」最重要的就是動態調整:我們的行動會隨著時空背景而改變,所以命名也必須要隨之變動。舉個例子好了,我的文章時常會忽大忽小。因為有時寫了一點點才發現有更多觀點想說,於是就把原本的主題分成了三篇文章,於是就多了一個系列。有時也會原本想寫一系列的文章,但後來發現比預想簡單很多,就把五篇文章全部合在同一篇。當我決定改變原本預計做的事情時,主題內容、最小主題、下一步行動都會改變。所以照理來說,記事名稱也會隨之改變。例如,當我改變文章標題,「主題內容」的命名部分就會改;當我已經蒐集完資料,我就看著待辦清單,把「下一步行動」的說明也跟著改變。.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會浪費很多時間,一直去修改名稱嗎?為什麼不用一個簡單的命名,自己看得懂就好了?但問題是,光是一天,我們可能就有10件事情要做,而一周、一個月就會有上百件事情,當事情有了變化,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紀錄,其實很快就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目標是什麼。所以對於我來說,即便時常改變要做的事情,但其中有一點不會變:我永遠都要知道,到底為什麼做、想成就什麼、達成什麼樣的願景。因此,我寧可多花幾秒鐘,把記事的名稱改掉、重新定義新主題內容,讓我的行動不但快速,而且更有方向。在我看來,為行動而生的命名方法,絕對不是單單為了行動,而是要為了最後期盼的願景而生,也只有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行動更具價值!
【工作整理術】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動態命名法則」
明確簡單、有助行動的Evernote記事命名!
— Kevin Wu
【工作整理術】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動態命名法則」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之前已經介紹了記事本、標籤的分類方式。而記事的命名方法,可說是建好Evernote的最後一哩路,名稱定得好,會大大提升行動的速度,也是我一直很想建立的部分。
讀完之後,你會知道什麼?
1.Evernote的記事命名方法。
2.如何讓Evernote記事本、標籤、記事分工合作。
3.記事命名的一些技巧。
一些Evernote記事命名法
在建構行動資料庫的命名方式以前,其實我參考了不少檔案命名規則,在此稍微分享一下。
首先是電腦玩物站長Esor使用的命名方式,架構大概是:
所以最後的命名會是這樣:
「2-修改中-新書封面V2-打開大家的Evernote筆記本-撕開紙的效果」
另外我也看到了另外兩類型式
基本上,我覺得只要規則都是好命名,至少查找資料都會方便很多。
但這一系列文章的主題是「行動資料庫」,所以一則記事的名稱,如果無法促發我做出行動,就有違初衷了。
於是我融合了以上幾種命名方,配合記事本、標籤的分類架構,打造了
Evernote分類與命名原則
在行動資料庫裡面的一切,都要有助於開始某項行動,不論是標籤、記事本、記事都一樣。而我在一開始分類時,就設定了2個重要的命名原則。
1.專業分工、不做白工
我們在資料分類時,常常在一開始沒有規劃好,最後很容易在日常執行時,就會陷入一個做白工的分類方式。
以資料夾為例,如果我已經把某一份簡報歸類在簡報資料夾了,就不用特別在名稱加上「簡報」兩個字;如果我會知道這份資料是要交誰的,那也不用把對象放在上面了。
這就是不做白工的原則。
.
為了不做白工,首先要做的是讓「標籤」、「記事本」、「記事」在命名上有專業的分工,讓它們分別提供不一樣的訊息,只要井水不犯河水,就不會有重複做工的狀況。
也就是說,良好的記事命名方法,一定是建立在好的記事本、標籤分類之上,記事才有可能保持精簡、實用。
2.明確目標、驅使行動
因為是行動資料庫,所以輔助行動當然就重要,接續著前面的分工概念,我整理出記事本、標籤、記事之間,我是如何讓它們分工的。
《記事本》:依照現實的環境、時空狀況,提示我要做哪一個類的事
例如:記事本名稱「在辦公室」,就是告訴我自己,在辦公室時打開這個記事本,就能找到應該要做的事。
《標籤》:給記事的簡短描述、分類,方便查找、整理、判斷優先順序
這篇文章,如果以資料夾的概念來看的話,結構是「Blog>Medium>流程駭客>Evernote>行動資料庫」,因此,我就會將以上幾個全部都變成標籤,如此,之後要找這幾類的文章時,都可以很快找到相關檔案(當然有時稍嫌麻煩,就會只用最後的兩三個標籤)。
《記事》:給予目標和最直接的行動提示,點開來就開始做事。
記事命名,我把它設定要有三個功用,告訴我「任務的目標為何」、「下一步應該做什麼」、「做完的成果是什麼」。所以會把中期目標、行動、短期目標融合在命名中,以下,就來介紹我是如何進行筆記命名的!
為行動而生,Evernote記事的命名方法
為了讓記事可以「點開來就開始做事」,我進行了蠻多次的調整,最近找到了一個還算不錯的命名方法,主要分為三部分:
像是這篇文章,就會有這樣的命名:
主要成果:我會成就什麼?
「記事命名教學」就是這份文件最重要的內容、最後的成果。可以是主題,也可以是要做的事情。
簡單來說,就是完成這份記事後,我會得到什麼樣的具體成果,其實也代表這則記事的小目標。
.
下一步行動:我該做什麼?
【思考有無瑕疵】則是為了完成這篇文章,下一步我要做的事情。
通常我會在記事中,先規劃一份待辦清單。這是很重要的一步,因為有了具體步驟,才有可能達到「看到記事,就可以開始行動」的原則。
所以,當我完成「方法蒐集」時,下一步要做的就是「思考有無瑕疵」,我就會立刻修改記事名稱。
.
最小主題:我為什麼要做這個?
【行動資料庫】則代表最小主題。
什麼是最小主題呢?你可以把「記事命名教學」看成一個檔案名稱,那最小主題就是它所處的上一層資料夾名稱。
這裡用最小主題的原因是,通常我們會建立一層又一層的架構,像是這篇文章的初始歸類,就是:
「Blog>Medium>流程駭客>Evernote>行動資料庫>記事命名教學」
而命名的方法,可能就會有以下三種
.【Blog】【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X)
.【流程駭客】【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X)
.【行動資料庫】【思考有無瑕疵】 記事命名教學(O)
但因為要做的Blog事情實在太多了,所以用Blog當開頭,很難幫我分辨這篇文章的重要性。所以,如果要在1秒內決定要不要做這件事,不能是那麼大的範圍。
但使用最小主題【行動資料庫】,就可以更清楚地說明確切的小目標,而不是【Blog】這種3年的長期目標,如此就可以看到記事時就明白,這是我這個月一定要完成的小目標,這樣在排列優先順序的時候,就可以更快速。
這個命名其實比想像中還簡單,只要一直把命名往下切割、細分,直到名稱幾乎快跟主要內容一樣了,就再回到上一層的命名,就可以寫出「最小主題」了。
.
用最小主題命名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未來想要改變分類時,就不太會動到這份記事的名稱。
例如,當我要把Medium的文章改到Blogger時,如果當初不用最小主題,有Medium的名稱就得全部改寫。
相反的,如果是使用最小主題,只有在改動最小主題時,名稱才要改變,而最小主題的底下的資料量應該會遠比大主題來得小,所以也不用花多少力氣去改。
動態調整,一個真正的行動記事本
這篇的主題「為行動而生,動態命名法則」最重要的就是動態調整:
舉個例子好了,我的文章時常會忽大忽小。因為有時寫了一點點才發現有更多觀點想說,於是就把原本的主題分成了三篇文章,於是就多了一個系列。
有時也會原本想寫一系列的文章,但後來發現比預想簡單很多,就把五篇文章全部合在同一篇。
當我決定改變原本預計做的事情時,主題內容、最小主題、下一步行動都會改變。所以照理來說,記事名稱也會隨之改變。
例如,當我改變文章標題,「主題內容」的命名部分就會改;當我已經蒐集完資料,我就看著待辦清單,把「下一步行動」的說明也跟著改變。
.
你可能會想,這不就會浪費很多時間,一直去修改名稱嗎?為什麼不用一個簡單的命名,自己看得懂就好了?
但問題是,光是一天,我們可能就有10件事情要做,而一周、一個月就會有上百件事情,當事情有了變化,卻沒有一個明確的紀錄,其實很快就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目標是什麼。
所以對於我來說,即便時常改變要做的事情,但其中有一點不會變:
在我看來,為行動而生的命名方法,絕對不是單單為了行動,而是要為了最後期盼的願景而生,也只有這樣的行動,才能讓我們的行動更具價值!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