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 從本質看,為什麼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 目標設定需遵循SMART原則,因為目標的本質在於方向性和意圖實現。具體、可衡量的目標能引導行動,並需具挑戰性以避免浪費時間。有效的目標設定應結合績效獎金和個人成長,以激發實現意圖。 Feb 5, 2025 — Kevin Wu 從本質看,為什麼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 OKR、KPI、SMART 原則,為何有如此多管理方法,還是難以設定目標 ?也許是我們都忽略的「目標的本質」,這次想跟大家分享近期對於目標設定的思考。目標的本質是什麼?在設定目標時,有人會說「應該具體、可衡量」另一派則說「應該具備積極性、啟發人心」還有人說「要可以實踐、可以達到」這都不是目標的本質,都在表達「如何」設定比較好的目標。然而,更深入探討就能發現,這些方法是讓目標之所以能保有目標本質的重要支柱。「目標」是一種個人或是系統想要達到的結果,而且會為此計劃,設法達成。— 維基百科我們把它拆開來會發現,具備兩種特性。1. 「方向性」目標代表的是某種存在體(個人、群體或事物)朝向未來的一種方向性。它是對現狀的創造、延展後的結果,將我們從「現有的存在」引領到「尚未實現的狀態」。2. 「意圖實現」目標是人類、意志力(Will)的具體化,它體現了主體對世界的介入與改造,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展現。也就是說,只要具備這些特性,不論它多麼的具體、抽象,都是一種目標。例如:想要每周運動2次,每次達到30分鐘,並且心跳達到每分鐘130下能學習到新的知識、升職加薪、財富自由從目標的本質出發,也可以反向來看,當失去特性,它就不再能作為目標。例如:1. 不知道目前的現況如何,也就代表不知道與期待方向之間的落差,也失去了「方向性」預計瘦到65公斤,但並不知道現在幾公斤網站留存率達到70%,但並不知道目前的留存率換句話說,經常性的了解「現有的存在」和「尚未實現的狀態」之間的落差,是讓目標仍是目標的必要條件。所以,在進行數據偵測、討論共識、更新狀態…等等的行動時,就是在確認目標的狀態與方向性。而用量化的方式,更具體明確的描述目標,讓這些事情可以被衡量,都是「展現」現況與期待之間落差的方法。至此,我們看到了 SMART 原則中,Specific 明確 和 Measurable 可衡量,在指引方向發會的效果。2. 原本預期「尚未實現的狀態」已經達到,就代表目標已不具備「方向性」已經被加薪了10元了,符合升職加薪的條件本日看新聞,了解到加州大火的起因,符合學習知識的條件上面兩個例子,雖然確實加薪、確實學習新知識,即便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卻無法滿足我們,於是就得再次設定同樣的目標。也就是當目標太容易達成,會讓我們持續設定相同的目標,直到意圖(Intentions)被滿足。但總不可能每天都在設定年度目標,並且在隔天又達成了年度目標,這樣的行動是「不效率」的。因此,從現實面的角度來說,當目標「沒那麼容易達成」,其實是一種避免浪費時間的展現。因此「目標要有挑戰性」,並不是一定是因為目標的本質是挑戰,而是當我們需要持續展現對於某個方向性的意圖時,設定更有挑戰性的目標,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案。3. 不再具備指引性,代表它無法讓我們往目標靠近我寫的公司目標,你看不懂,意味著目標不能指引眾人。寫了登上火星、成為世界首富,卻沒有具體的路徑。代表目標與現況落差太大,無法讓人想像接下來的行動。既然目標具備現況到未來的指引性,就必須是能引發行動的。我們需要多次的會議討論、釐清、對焦目標,是因為要讓人人都能深刻理解,能想像、創造下一步行動。同時,讓目標有層次、階段、大小,也是為了讓我們能往特定方向邁進。因此,SMART 原則中 Achievable「可達成」和 Relevant「相關性」重點並不再於讓目標能達成、容易達成,而是因為當這樣做時,才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失去方向,也不會因為太過遙不可及而失去前進的動力。不僅強化了目標的引導性質,更讓我們的目標意圖不會被消滅。4. 為什麼除了設定目標,需要績效獎金和其他的配套?不論是績效獎金、個人技能培訓計畫,都是為了保證目標的「意圖實現」。所謂的公司目標,雖然代表著組織的方向、意圖,但實質上只代表老闆或是幾個公司高層的願望而已,與個人並無關係。如果你能把公司看成自己擁有事業那樣工作,也許可以剛好契合組織目標,但一般的底層員工,即便能理解方向,但卻沒有達成的意圖,而其他的配套措施,能補足這一點。透過發放獎金,來讓人更有意願往公司設定的方向透過培養個人成長技能,讓人願意待在公司,配合公司前進這些意圖,雖然不是對於最終結果的意圖,但能確實地激起行動。過往經常關注的是「目標的撰寫方法」但回歸本質,會發現其實它存在很多變體、彈性。只要我們能有一套方法,支持目標的存在,我認為都是不錯的方案,甚至可以打破許多框架、原則。例如:在對於一般比較穩健、保守的工作者,不必設定具備挑戰性的目標,只要他在預期的時間範圍內,完成量是合理、有效率的,仍然是一個很不錯的目標設定目標時,未必要在一開始就設定任何的數字,而是在行動的過程中,更頻繁討論、確認,是否還往某同意的方向走、是否仍需要繼續走在公司創立早期,要找的人員是想要一起創造事物、實現夢想的,而不是在意薪資獎金的,就可以在達成目標的同時,省去用其他方式來增加動力那你們認為目標的本質是什麼呢 ? 歡迎和我分享 !
從本質看,為什麼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
目標設定需遵循SMART原則,因為目標的本質在於方向性和意圖實現。具體、可衡量的目標能引導行動,並需具挑戰性以避免浪費時間。有效的目標設定應結合績效獎金和個人成長,以激發實現意圖。
— Kevin Wu
從本質看,為什麼目標要符合SMART原則 ?
OKR、KPI、SMART 原則,為何有如此多管理方法,還是難以設定目標 ?
也許是我們都忽略的「目標的本質」,這次想跟大家分享近期對於目標設定的思考。
目標的本質是什麼?
在設定目標時,有人會說「應該具體、可衡量」
另一派則說「應該具備積極性、啟發人心」
還有人說「要可以實踐、可以達到」
這都不是目標的本質,都在表達「如何」設定比較好的目標。
然而,更深入探討就能發現,這些方法是讓目標之所以能保有目標本質的重要支柱。
我們把它拆開來會發現,具備兩種特性。
1. 「方向性」
目標代表的是某種存在體(個人、群體或事物)朝向未來的一種方向性。它是對現狀的創造、延展後的結果,將我們從「現有的存在」引領到「尚未實現的狀態」。
2. 「意圖實現」
目標是人類、意志力(Will)的具體化,它體現了主體對世界的介入與改造,是人類自由意志的展現。
也就是說,只要具備這些特性,不論它多麼的具體、抽象,都是一種目標。例如:
從目標的本質出發,也可以反向來看,當失去特性,它就不再能作為目標。
例如:
1. 不知道目前的現況如何,也就代表不知道與期待方向之間的落差,也失去了「方向性」
換句話說,經常性的了解「現有的存在」和「尚未實現的狀態」之間的落差,是讓目標仍是目標的必要條件。
所以,在進行數據偵測、討論共識、更新狀態…等等的行動時,就是在確認目標的狀態與方向性。
而用量化的方式,更具體明確的描述目標,讓這些事情可以被衡量,都是「展現」現況與期待之間落差的方法。
至此,我們看到了 SMART 原則中,Specific 明確 和 Measurable 可衡量,在指引方向發會的效果。
2. 原本預期「尚未實現的狀態」已經達到,就代表目標已不具備「方向性」
上面兩個例子,雖然確實加薪、確實學習新知識,即便往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卻無法滿足我們,於是就得再次設定同樣的目標。
也就是當目標太容易達成,會讓我們持續設定相同的目標,直到意圖(Intentions)被滿足。
但總不可能每天都在設定年度目標,並且在隔天又達成了年度目標,這樣的行動是「不效率」的。
因此,從現實面的角度來說,當目標「沒那麼容易達成」,其實是一種避免浪費時間的展現。
因此「目標要有挑戰性」,並不是一定是因為目標的本質是挑戰,
而是當我們需要持續展現對於某個方向性的意圖時,設定更有挑戰性的目標,是一種比較有效率的方案。
3. 不再具備指引性,代表它無法讓我們往目標靠近
既然目標具備現況到未來的指引性,就必須是能引發行動的。
我們需要多次的會議討論、釐清、對焦目標,是因為要讓人人都能深刻理解,能想像、創造下一步行動。
同時,讓目標有層次、階段、大小,也是為了讓我們能往特定方向邁進。
因此,SMART 原則中 Achievable「可達成」和 Relevant「相關性」重點並不再於讓目標能達成、容易達成,
而是因為當這樣做時,才不會像無頭蒼蠅一樣亂竄失去方向,也不會因為太過遙不可及而失去前進的動力。
不僅強化了目標的引導性質,更讓我們的目標意圖不會被消滅。
4. 為什麼除了設定目標,需要績效獎金和其他的配套?
不論是績效獎金、個人技能培訓計畫,都是為了保證目標的「意圖實現」。
所謂的公司目標,雖然代表著組織的方向、意圖,但實質上只代表老闆或是幾個公司高層的願望而已,與個人並無關係。
如果你能把公司看成自己擁有事業那樣工作,也許可以剛好契合組織目標,
但一般的底層員工,即便能理解方向,但卻沒有達成的意圖,而其他的配套措施,能補足這一點。
這些意圖,雖然不是對於最終結果的意圖,但能確實地激起行動。
過往經常關注的是「目標的撰寫方法」但回歸本質,會發現其實它存在很多變體、彈性。
只要我們能有一套方法,支持目標的存在,我認為都是不錯的方案,甚至可以打破許多框架、原則。
例如:
那你們認為目標的本質是什麼呢 ? 歡迎和我分享 !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