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我們都有腦 — 但,你正在思考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瓶頸,像我最近想要編輯網頁的東西,但有些程式語言不太會,立馬向工程師或設計師詢問,又或是客人問了一個之前沒有處理過的問題,然後我又轉頭就向夥伴請求答案。

Kevin Wu

關於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標題有點聳動,但完全不是為了吸引人點進來而下的,而是最近在反省自己時,覺得最貼切的一句話,也許有些朋友也有相同的困擾,可以一起共勉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瓶頸,像我最近想要編輯網頁的東西,但有些程式語言不太會,立馬向工程師或設計師詢問,又或是客人問了一個之前沒有處理過的問題,然後我又轉頭就向夥伴請求答案。

還有另外一種情況,就是在自己的專業上,碰到瓶頸,此時也沒有上司和夥伴可以求助,聰明的你我,應該馬上會想到向google大神們求解,我覺得技術性、有切確答案的問題都還好,但是,有許多問題,是要依照自己或是公司狀況來衡量,才有辦法做出比較好回應的事情,我們卻像少了腦子一般,到處詢問。

舉個例子好了!

例如說,我的專業是寫文章,要幫公司出品內容,那我要不要下一個像本篇一樣聳動的標題呢?然後在文章的內容中,到底是要故事、感性的行銷,還是很專業的頁配文呢?

再來是,這樣的標題或是內容,應該要包含哪些重點呢?會不會影響品牌形象?會不會讓人不易閱讀,排版配色要如何? 看起來我想了很多,但其實我只是不斷「提問」,這些都只是思考的面向,但我其實沒有真正深入思考!

如果,想到這些問題後就開始詢問夥伴,或是上網搜尋,不論是找找看「故事行銷的3大重點」、「如何下一個好標題」,又或問問夥伴,「你覺得這篇的圖片要什麼比較好」、「綠色看起來會不會不專業」,在我每次開始詢問這些蠢問題,或是尋找答案之後,都會想打醒自己,怎麼會沒有「思考」呢?

思考,應該要先設立好自己的觀點,有一套邏輯,這樣才會產生自己的東西,提出一個解法,在這過程訓練思考、創意能力,未來才可能變得更厲害,而不是人云亦云。

而且有些事情,明明仔細思考就可以得到不錯的答案,我們卻很直覺地向外求助,這也許是因為「網路科技實在太方便了,讓我們以為,好的答案也可以很方便取得」。

就以故事行銷好了,其實隨便想了一下,就可以得到還算不錯的答案。我們公司因為產品常常與人有關,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它常與歡樂、感性掛鉤,但專業的文章通常較能打到想要得到專業知識的人,那麼故事訴求就應該是公司文案的主軸。 我是沒有搜尋這件事情,但還是要問自己:那麼故事行銷應該有哪些呢?

首先一定有對人的觀察,有好的觀察才會理解客戶發生什麼事情,他們對於產品訴求、使用情境,各方面的情感狀況,所以有好的使用者訪談、數據調查會是根本,詢問客服人員,或是商品評價相關部門,就可以馬上知道一些優缺點,以及詳細使用情況,接著就是提出符合他們個性、情感認同的文章。

再來可能會是善用管道,長輩們不會突然開始用ig,台灣人人總是脫離不了臉書,每種管道會有它適合的方式,ig就該有美美的圖,臉書就不該天天洗版之類的。

我也不確定隨意舉出的例子對不對,但可想而知的是,網路上這種為了吸引人點閱,而沒有經過詳細研究、分析的文章必定不少,應該十之八九會有我這種看似合理,但卻人人皆知的答案,我相信,想擁有「專業」的人士,絕對不該停留於此,他們應該是真正會用腦思考,還有哪些情況應概要考慮,如果是這種解法,可能帶來的後果,需要哪些數據佐證?

我認為,「真正的思考,是不斷提問、解答的過程」,不該只停留在某一個問題,也不該滿意現有的解答,這樣才能提出比別人更好的方案,當然,在截止日期前終究要下決定,安排好適當的時間後,實力與成果的展現,就是端看你在這段期間可以提多少問題,和產出多少答案。

這是我的結論嗎?

目前是,但因為思考議題可能會不斷改變,我還不認為這件事在我思考的過程中會有答案,否則那時,我可能已經停止思考了。 我們都有腦 — 但,你正在思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