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臨界知識,打開問題之門 什麼是臨界知識、如何建構思維模型、怎麼用臨界知識解決問題、高手是如何思考的?在這篇文章中,我試著對這些問題提出最深度的解答。 Mar 31, 2018 — Kevin Wu 用臨界知識,打開問題之門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從去年底到現在,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持續都在思考幾個概念:「臨界知識」、「思維模型」、「深度思考」。這些疑惑都直指著相同的方向:「學習與做事,究竟要朝哪個方向最有用,而它的內涵又是什麼?」這篇文章,綜合了過去所讀到的幾本書和文章的知識點,想在此與大家分享,也就是我目前體會到的「何謂真正的思考與學習。」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了許多概念《什麼是深度思考?用思維模型看清世界,用臨界知識解決問題!》但一直有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到底什麼才稱得上臨界知識?」上一回有提到說,問題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門,為了一次打開很多門,我們用「思維模型」來辨識、歸類這些門,甚至在門上開一個鑰匙孔。而「臨界知識」是一個可以打開許多們的萬用鑰匙。但只瞭解了分類、關鍵、系統思考,不同面向的思維模型仍不足以順利地產出鑰匙,所以這次就要來想想,究竟該如何取得那把臨界知識的鑰匙。.先從分類思考開始分類思考,能幫助我們掌握整體的狀況,假設我現在用五力分析,找出了「競爭者」這個元素,那什麼是鑰匙呢?可能是競爭者強大,不該與之對抗;或是競爭者缺乏某種能力,而我們可以加強…,但我們思考到下游廠商時,可能會想到下游的通路不合作、品牌門檻高…之類。透過分類,我們找到了「好幾把」鑰匙,每個鑰匙也都能解決某個問題。但這樣的狀況就像是手上拿了把鐵鎚,所有的問題都成了釘子,我們最後只能「感覺」這個問題很重要,於是就說「來開始解決吧!」.回過頭來,我們再次發現,純粹的分類,並無法幫助我們真正地把問題排排站好,辨識出應該優先解決哪個面向。我們看似拿了一堆鑰匙可以解決問題,但其實只是找到了更多的門而已,因為當你開了眼前的小門後,理解到誰是競爭者、通路有哪些後,下一個問題就是:我該怎麼打擊競爭者的弱點?我該如何解決通路不合作?總而言之,分類思考只能讓我們拓廣視野,幫我們辨識出更多存在的問題,讓我們用一種思維來看待問題。但臨界知識的鑰匙,其實藏在更深處,分類思考並非無用,但在用完之後,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地思考。.關鍵思考,找出鑰匙關鍵思考,掌握著最關鍵的元素與互動關係,透過一層一層的解析,我們通常可以辨識問題,並且拆解這些關鍵元素,讓它們小到可以解決的程度。例如,有一家廠商分析了競爭者有三個弱點:企業龐大,不夠彈性散布於多個國家,無法集中資源在一地對於亞洲市場滲入不深那這家廠商就制訂出了一個策略:將資源全力投注於亞洲市場,並在這個競爭者回應之後,用最快的速度再進行反擊,來佔據亞洲的市場。所以我們通常會在分類思考之後,更進一步地利用關鍵思考來解決問題,透過描述關鍵元素之間的關係(企業彈性、散佈多國、滲入程度低),通常答案可以呼之欲出,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在用關鍵思考解決問題,因為它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鑰匙,也就是剛剛的策略。只要日後有任何類似於上述三種情況的競爭者出現,都可以利用這個策略來有效打擊它。.但這並不表示思考就此結束,因為真正的難題,並不再於它無法分類、無法利用關鍵思考。而是,即便用了這兩大工具,我們仍然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只專當下的問題,不知道下了這個決定之後,會不會引起另一道的波瀾,在遠處創造一個更龐大的問題。例如,也許因為集中資源打擊對手後,對手退出亞洲市場,反而因為能供給的廠商減少、產業發展更慢,市場無法擴大的情況下,即便是獨占廠商,也沒辦法獲得更多利潤。也就是說,成功辨識問題、解決問題,還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更希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保持整個生態的良好平衡。這時,就需要系統思考的輔助了.系統思考,找出鑰匙系統思考,它並不強調在一開始指出關鍵,因為關鍵點有時並沒有那麼明顯,或是我們很可能常會誤認關鍵。系統思考要求在描述整個生態系之後,慢慢發覺關鍵。系統思考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例子一樣,利用多重的分類思考,來歸類事情,然後再加入關鍵思考裡面的「互動」,來描述這種分類的所有關係。例如,我們前面廠商的思考就可以這樣解釋:假如我們知道競爭對手相對於我方處於弱勢,競爭對手就更可能和我方合作,因為瞭解到互助可以讓市場擴大,加上我方資源集中於亞洲,我方市占可能擴大更快。就能得到「策略聯盟」這個結論,而非打擊對手的結論。系統思考的好處在於,我們不會只有分類,也不會止於自以為是的關鍵點,而是看到每個節點互動的情況,與整體的樣貌,進行更深入廣泛的思考。這就像原本的世界地圖,如果只以語言來分類,會顯得模糊,如果只找到美國、英國、俄國這樣的大國分類,也是太過粗略。系統思考希望能把每個畫在地圖上,並把各國的使用的語言也一併標上,然後再來找出完整地圖的關鍵點。再來,系統思考還必須納入「時間」因素,也就是「假如時間拉長之後,每個節點、每個元素將會如何變化」,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在此時此刻並無大礙,而在經過數年的多次循環影響之後,將造成了整體的負面結果。就如同剛剛舉的例子,假設我們打擊了對手,可能在五年後反而導致市場無法擴大,讓我方的生存也面臨危機,那這樣就是沒有以生態系、互動的方式來考量所造成的負面結果。綜合以上,系統思考可以說是換一張更完整的地圖,並找到更多的互動關係,來運用關鍵思考來找到臨界知識。另外,系統思考更著重「解決眼前問題、並拉長時間看之後」整個生態將會如何變化。系統思考和關鍵思考找答案的方式也有點不同。如果生態系中,有一個老虎到處捕食弱小動物的問題,關鍵思考可能是規定老虎的進食量;而系統思考可能是引進一種老虎愛吃的動物,不但不會被老虎滅絕也不會影響其他動物,老虎還會在吃了之後減壽。這種「改變互動關係,進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透過系統思考所帶出的臨界知識。而以下,就是這兩回解釋後我所下的結論。「系統思考」是高手與低手思考的最大差別低手思考只想著分類、高手思考的怎樣用更多的方式分類;低手的思考只能套用於少數情境、高手的思考可以套用在許多情境;「臨界知識」是高手與低手解決問題的最大差別低手思考只提出一個面的解法、高手思考的是一個生態系的解法;低手的知識只能解決少數的問題、高手的知識可以一次解決許多問題;回過頭,我們再來整理一下這次分享的一些概念:什麼叫做思維模型:把現實故事化的動作,通常我們會用分類思考、關鍵思考、系統思考來理解這個世界。什麼叫做臨界知識:運用同一個方式,來解決現實看起來不同的問題。什麼叫做深度思考:從分類思考到關鍵思考,從關鍵思考到系統思考,再綜合運用三種思考,找出改變整個系統的過程。什麼叫做運用臨界知識,來解決問題:用思維模型,來將現實故事化,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後,以後碰到所有可以用相同的思維模型來描繪現況時,就直接套用已經想到的解決方式。最後,如果們能經常練習建立思維模型並運用臨界知識,也許就能更快速地達到高手所進行的深度思考。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每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後,都能有更清晰、透徹的思考。
用臨界知識,打開問題之門
什麼是臨界知識、如何建構思維模型、怎麼用臨界知識解決問題、高手是如何思考的?在這篇文章中,我試著對這些問題提出最深度的解答。
— Kevin Wu
用臨界知識,打開問題之門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從去年底到現在,將近三個月的時間,持續都在思考幾個概念:「臨界知識」、「思維模型」、「深度思考」。這些疑惑都直指著相同的方向:「學習與做事,究竟要朝哪個方向最有用,而它的內涵又是什麼?」這篇文章,綜合了過去所讀到的幾本書和文章的知識點,想在此與大家分享,也就是我目前體會到的「何謂真正的思考與學習。」
在之前的文章中,已經提到了許多概念《什麼是深度思考?用思維模型看清世界,用臨界知識解決問題!》
但一直有個懸而未決的問題,就是:
「到底什麼才稱得上臨界知識?」
上一回有提到說,問題就是一道又一道的門,為了一次打開很多門,我們用「思維模型」來辨識、歸類這些門,甚至在門上開一個鑰匙孔。
而「臨界知識」是一個可以打開許多們的萬用鑰匙。
但只瞭解了分類、關鍵、系統思考,不同面向的思維模型仍不足以順利地產出鑰匙,所以這次就要來想想,究竟該如何取得那把臨界知識的鑰匙。
.
先從分類思考開始
分類思考,能幫助我們掌握整體的狀況,假設我現在用五力分析,找出了「競爭者」這個元素,那什麼是鑰匙呢?
可能是競爭者強大,不該與之對抗;或是競爭者缺乏某種能力,而我們可以加強…,但我們思考到下游廠商時,可能會想到下游的通路不合作、品牌門檻高…之類。
透過分類,我們找到了「好幾把」鑰匙,每個鑰匙也都能解決某個問題。
但這樣的狀況就像是手上拿了把鐵鎚,所有的問題都成了釘子,我們最後只能「感覺」這個問題很重要,於是就說「來開始解決吧!」
.
回過頭來,我們再次發現,純粹的分類,並無法幫助我們真正地把問題排排站好,辨識出應該優先解決哪個面向。
我們看似拿了一堆鑰匙可以解決問題,但其實只是找到了更多的門而已,因為當你開了眼前的小門後,理解到誰是競爭者、通路有哪些後,下一個問題就是:我該怎麼打擊競爭者的弱點?我該如何解決通路不合作?
總而言之,分類思考只能讓我們拓廣視野,幫我們辨識出更多存在的問題,讓我們用一種思維來看待問題。但臨界知識的鑰匙,其實藏在更深處,分類思考並非無用,但在用完之後,我們需要更進一步地思考。
.
關鍵思考,找出鑰匙
關鍵思考,掌握著最關鍵的元素與互動關係,透過一層一層的解析,我們通常可以辨識問題,並且拆解這些關鍵元素,讓它們小到可以解決的程度。
例如,有一家廠商分析了競爭者有三個弱點:
那這家廠商就制訂出了一個策略:將資源全力投注於亞洲市場,並在這個競爭者回應之後,用最快的速度再進行反擊,來佔據亞洲的市場。
所以我們通常會在分類思考之後,更進一步地利用關鍵思考來解決問題,透過描述關鍵元素之間的關係(企業彈性、散佈多國、滲入程度低),通常答案可以呼之欲出,我想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時常在用關鍵思考解決問題,因為它確實可以幫助我們找到鑰匙,也就是剛剛的策略。
只要日後有任何類似於上述三種情況的競爭者出現,都可以利用這個策略來有效打擊它。
.
但這並不表示思考就此結束,因為真正的難題,並不再於它無法分類、無法利用關鍵思考。
而是,即便用了這兩大工具,我們仍然無法解決問題。因為我們只專當下的問題,不知道下了這個決定之後,會不會引起另一道的波瀾,在遠處創造一個更龐大的問題。
例如,也許因為集中資源打擊對手後,對手退出亞洲市場,反而因為能供給的廠商減少、產業發展更慢,市場無法擴大的情況下,即便是獨占廠商,也沒辦法獲得更多利潤。
也就是說,成功辨識問題、解決問題,還不是最好的辦法,我們更希望在解決問題的同時,還能保持整個生態的良好平衡。
這時,就需要系統思考的輔助了
.
系統思考,找出鑰匙
系統思考,它並不強調在一開始指出關鍵,因為關鍵點有時並沒有那麼明顯,或是我們很可能常會誤認關鍵。系統思考要求在描述整個生態系之後,慢慢發覺關鍵。
系統思考就像我們前面提到的例子一樣,利用多重的分類思考,來歸類事情,然後再加入關鍵思考裡面的「互動」,來描述這種分類的所有關係。
例如,我們前面廠商的思考就可以這樣解釋:
假如我們知道競爭對手相對於我方處於弱勢,競爭對手就更可能和我方合作,因為瞭解到互助可以讓市場擴大,加上我方資源集中於亞洲,我方市占可能擴大更快。
就能得到「策略聯盟」這個結論,而非打擊對手的結論。
系統思考的好處在於,我們不會只有分類,也不會止於自以為是的關鍵點,而是看到每個節點互動的情況,與整體的樣貌,進行更深入廣泛的思考。
這就像原本的世界地圖,如果只以語言來分類,會顯得模糊,如果只找到美國、英國、俄國這樣的大國分類,也是太過粗略。系統思考希望能把每個畫在地圖上,並把各國的使用的語言也一併標上,然後再來找出完整地圖的關鍵點。
再來,系統思考還必須納入「時間」因素,也就是「假如時間拉長之後,每個節點、每個元素將會如何變化」,會不會有什麼問題在此時此刻並無大礙,而在經過數年的多次循環影響之後,將造成了整體的負面結果。
就如同剛剛舉的例子,假設我們打擊了對手,可能在五年後反而導致市場無法擴大,讓我方的生存也面臨危機,那這樣就是沒有以生態系、互動的方式來考量所造成的負面結果。
綜合以上,系統思考可以說是換一張更完整的地圖,並找到更多的互動關係,來運用關鍵思考來找到臨界知識。
另外,系統思考更著重「解決眼前問題、並拉長時間看之後」整個生態將會如何變化。
系統思考和關鍵思考找答案的方式也有點不同。
如果生態系中,有一個老虎到處捕食弱小動物的問題,關鍵思考可能是規定老虎的進食量;而系統思考可能是引進一種老虎愛吃的動物,不但不會被老虎滅絕也不會影響其他動物,老虎還會在吃了之後減壽。
這種「改變互動關係,進而解決問題」的方式,就是透過系統思考所帶出的臨界知識。而以下,就是這兩回解釋後我所下的結論。
回過頭,我們再來整理一下這次分享的一些概念:
把現實故事化的動作,通常我們會用分類思考、關鍵思考、系統思考來理解這個世界。
運用同一個方式,來解決現實看起來不同的問題。
從分類思考到關鍵思考,從關鍵思考到系統思考,再綜合運用三種思考,找出改變整個系統的過程。
用思維模型,來將現實故事化,在找出解決問題的方式後,以後碰到所有可以用相同的思維模型來描繪現況時,就直接套用已經想到的解決方式。
最後,如果們能經常練習建立思維模型並運用臨界知識,也許就能更快速地達到高手所進行的深度思考。
感謝您的閱讀,希望每個人看完這篇文章後,都能有更清晰、透徹的思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