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思考X習慣,打造2018年的革命基石

今天要分享的是最近讀到很深刻的兩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精準學習」。我認為,這兩本書的概念,可能會深深影響2018的革命計畫,在此與你分享。

Kevin Wu

對我而言,我把2018年視為「革命的一年」。

最有生產力的一年,改變從革命開始
大家對於新的一年總是充滿期待,也多少會回顧自己2017所做的一切,並開始計畫新的一年。這幾天,我也開始做這件事情。今天就是要來分享最近的思考,並立下2018的目標。
既然是革命,就不只意味著改變,而是巨幅的改變;
既然是革命,就不只要求變好,而是要求推翻體制;
既然是一場真正的革命,就是帶著情感、懷抱使命,拼命去做的一年。

而革命的產生,當然是對現有的不滿,想要突破、想要改變現狀。

至於實際要怎麼做?我仍然在思考中,但最近讀到了兩本很棒的書,就從它們開始吧!

先來說說這兩本書吧!

其中一本是「最有生產力的一年」,作者很特別,他為了提升自己的生產力,花了一年進行了許多實驗來調整自己的狀態。

他曾經一周冥想35小時、晚上九點半睡覺、早上五點半起床持續三個月,把行事曆排滿讓自己沒有空檔…關於各種生產力的計畫,他透過查詢理論與方法,並親自實驗,找出了最實用的方法與理論,將它們記錄在了書中。

既然要革命,我想,行動力與生產力就是必要的關鍵,我把它納入了這次的主題中。

另一本是「精準學習」,它是大陸很熱門的知識學習軟體「得到」的知名說書人-成甲的作品。

過去一直有在聽「得到」,成甲的名字也時常出現,他令我最佩服的是,能持續閱讀大量的書籍,並產出深度、廣度、數量兼具的作品。而這本書算是他學習的精華,其中也說明了他如何學習、他所認知的學習。

如果是革命,我認為之前學到了一個「量級」概念可以很適合現在的狀況。

所謂量級思維,簡單來說,是看事情的廣度,應該要放大到一個更高的層次。

也就是原本你看的是一個產品,現在要看的就是一個供應鏈;原本看的是一間公司,現在要看的就是一個產業。換句話說,革命要做的事情,絕對不是把一些小芝麻放在人生的餐桌上,因為芝麻再怎麼堆疊,也就小小一點。而是直接拿一個大西瓜來,帶來突破性的改變。

當看到的事情,是屬於更本質性的、格局更大的,那麼革命起來,就是天翻地覆的革命了!

說了那麼多,好了,讓我們掀起這場風暴吧!


今年要做什麼?

我認為2017的我,只達到了還可以、還不錯的狀態,但和原本期待的「令人驚豔」相距甚遠。

這個原因,我替這個原因做了一個簡單的詮釋

「如果我只做的 2017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會變成我現在這個樣子」

所以「如果我想要變得更好,就不該只用 2017的方法做事」。

那究竟該改變什麼?究竟該用什麼方法做事?

我持續探索自己的內心與近況,加上這兩本書的綜合閱讀,發現有兩個點,是我認為現在,甚至在未來都很重要的事,一是「思考」,二是「習慣」。

「思考」重要的原因在於,你做什麼事,通常是因為你怎麼思考。在你行動前,你會產生一個情緒、背後會有一個邏輯。(聽起來像廢話,但又有多少人細細去審視自己的情緒與邏輯?即便你沒有意識到,它還是依照著某個邏輯發生了)

沒有早起、沒有按照時間完成任務、沒有廣泛交友、沒有選擇A方案而是B;選擇去圖書館而非唱歌、選擇先工作而非先玩樂,這都是因為背後有個邏輯,或是存在某些情況讓我們判斷現在這樣做最好。

簡單說,什麼樣的思考,就造就什麼樣的行動,如果2018想改變,想拋棄2017一直以來做的事情,首先就要改變思考,或是改變造就現在思考的環境或身心狀態。

習慣」我認為是一個行動狀態的描述,也可以說是做事的頻率高低。

多常沒按照時間完成任務、多常太晚起來、多常選擇閱讀而非玩樂,這也決定你最後行動的結果,也決定了改變的程度。

將兩個關鍵點合起來之後,我認為只要在2018年的最後一天,我問自己一個問題,就可以知道我的革命有沒有成功了!

「多常進行一個更好的思考。」

也因此,我認為我的行動可以變成一個公式:
好的思考×高頻習慣=革命性的2018

如果只是總結出這兩點,其實跟沒有一樣,接下來,我會開始運用閱讀到的一些知識和我的想法來呈現「思考×習慣」該有的意涵。

首先,什麼是一個好的思考?

之前,我曾寫過一篇文章聳動標題的文章

我們都有腦 — 但,你正在思考嗎?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一種經驗,就是想要做什麼事情的時候,會碰到一些瓶頸,像我最近想要編輯網頁的東西,但有些程式語言不太會,立馬向工程師或設計師詢問,又或是客人問了一個之前沒有處理過的問題,然後我又轉頭就向夥伴請求答案。

當初在就在懷疑,我的思考到底有沒有足夠的深度與廣度,到底是不是處於一個好的軌道,這段期間,我一直不斷地反思。

後來在讀完精準學習後,終於得到最近我非常滿意的答案。思考分為三個階段:

一是基礎思考,二是專業思考,三是臨界知識的思考

基礎思考:也就是針對某個項目的思考,例如:怎麼寫出一句通順的話、怎麼設定一個好的標題。

專業思考:就是針對解決某個難題,進行全面性的思考,例如:怎麼寫出一個專業的部落格文章,並將它推廣給合適的客群。

「基礎思考」,就像是每個士兵所訓練的技能:我會用刀、會用弓。但放長遠一點,應該是希望能成為一個專業的士兵,要完成「怎麼殺死眼前的敵人」,這時你可能不只要會單項的武器,還要會判斷氣候、調整自己的體力、尋找對手弱點。此時,就到了「專業思考」

過去我的思考,好像都還停留在專業思考。就是我會想到,如果要完成某個任務,要考慮到的面向,然後分別找到比較合理的處理方法。

就還是侷限在專業思考和基礎思考的綜合運用,也就是「觀全局+各點突破」的工作流程。

這樣的思考也類似麥肯錫最廣為人知的金字塔思考,費米化的工作切割也是同一個道理。

把一個議題,用MECE的原則持續切割,然後切割到足夠可以解決的狀態,因為縱向因果關聯、橫向可以互補,照理來講可以解決一個具體的問題。

那麼,我該怎麼革命?

前面提到,好的思考×高頻習慣=革命性的2018

那麼我就必須開始探索更好的思考,也就是下一個階段「臨界知識」的運用。

「臨界知識」是什麼?有什麼可以比解決一個大問題的專業思考更好?

在我理解這個概念後,發現可以用一句簡單的話來說明「臨界知識」:

用相同的思維,解決無數的大問題,這就是臨界知識的思考。

例如剛剛提到的金字塔式的思考,就是一個臨界知識,我可以運用金字塔思考,套用到許多問題。

為什麼很多人簡報都需要架構、需要說明三點、需要說明因果,為什麼很多人規劃報告,都要寫出目標主題、要列出幾個要解決的面相,就是套用了這個邏輯。

所以金字塔思考這個臨界知識,它不但可以用於簡報說話、解決問題、分配工作。甚至在擴張一點變成公司的組織架構:

高階主管,要管理老闆提出的三個重要問題,中階主管分別解決高解主管針對三個重要問題所提出的三個較小的問題,如此一層一層下去,最底層的人,都是透過某一個因果關係進行組織架構。

而每一個組織的目標,就是完成上面所交代的任務。如此一來,金字塔式的思考,就可以解決無數的問題。

臨界知識還有非常多,書本中舉到的規模效應、複利的力量都是。

而這些一個又一個的概念,就是我認為接下來要需要學習的。


當我開始回顧我所擁有的臨界知識,我也察覺到:沒錯,某些概念我常用,5W2H、4P、商業模式圖...等等,而且它們也確實幫助我很多,想忘也忘不掉。

反而是很多技術面的東西,並不常用,例如某個解決產品銷售的模式、思考面向,不能用在文案寫做;拿來進行投資分析的思考,不能用在人際互動。

為了產生革命性的改變,把學習到的槓桿放大、思考的效益提到最高,只學20%的東西,就可以解決80%的問題(人人所知的2/8法則),臨界知識,就是革命所必需的基石。

在建立習慣以前

好了,現在有一個目標是2018要過得更不一樣,我認為思考影響行動,而臨界知識的學習,就可以間接導致行動的全新蛻變。

那麼改如何學習臨界知識呢?現在終於用到了另一本書:「最有生產力的一年」。

先不說它裡面提到的眾多方法吧,先來說說某個基本概念

有了價值產才有目標,有了目標才該計畫,有了計畫才能行動。

也就是在革命前,要我們要清楚價值,還要設定目標,再來才是做計劃與執行。

對於這次的革命,「進步、變得更有影響力、有生產力」都是我現在覺得很重要的價值。於是我把它們變成了目標:思考×習慣。

計畫是這樣的:

思考會導致行動,行動導致做的事情不同。我希望透過「更精闢、根本的思考,改變做事的原則,讓我可以用20%的精力,完成80%的項目,並且做得更好。

在我終於真正認同自己的價值觀,了解我現在應該要得到什麼,真的會心甘情願放棄什麼之後,終於可以開始展開具體的計畫了!

臨界知識很重要,那麼習慣呢?

前面,我說將在明年底問自己一個問題:「多常進行一個更好的思考。」

能不能得到滿意的答案,就是2018能否革命成功的關鍵點了!

假設我真的學了前面提到的臨界知識,學以致用,那麼我多久學一個臨界知識、多久用一次,將會深深影響到最後的成果。

這麼說吧!如果我剛剛學到的一個臨界知識是「金字塔式的思考」。

但我一年就學這麼一個,在沒有善用以前,可能很容易碰壁,我可能運用這1個臨界知識進行10個不同專業性的思考,改變100個想法,影響了1000個行動。

但一年,我可能有1000次的專業思考,這樣也才改變自己1%,就很難有原本所期盼的令我驚喜的改變。

但無論如何,我們「學習、運用臨界知識」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個練習的過程,而且這個練習,還不是我們所想的,有什麼近路可以超(了解這件事情的本質,其實就已經走在捷徑上了吧!),剩下的就只剩下無數的思考練習了吧。

最近我還聽到一句深深刺重心裡的話:

沒有成長,可能只是因為你忍受不了成長中的痛苦。

過去,我常常想著怎麼提升效率、怎麼用更精簡、可以只做一件事情就解決100個問題的方式思考(幻想)。

當然,有時可以有結果,但這樣的特效藥也有副作用,我發現對於有些需要耐性、時間、高頻習慣的事情,我開始做不到、無法完成。

就像是走在捷徑的路上,還持續想抄捷徑,最後的結果卻變成原地不動。

是多麼的愚蠢啊!

好了,既然了解改變有它的痛苦、就算走在捷徑上,也有些一定要完成的事,但改變勢在必行。就來運用一些臨界知識,讓執行起來更順利吧!

「複利」的概念就是做了A會產生B,而B又會反過來讓A更好,而「習慣」就是複利的一種表現方式,複利能滾出多少錢,習慣就能革命出多少成果。

如果複利的力量堪比原子彈,那麼習慣的能造就的成果也就不言而喻了吧!

所以,高頻率的好習慣為什麼重要?因為複利。

這就是2018的開端吧!

過去隱隱約約有意識到這些概念,但卻沒有認真地放慢腳步來思考許多事情。(這兩本書都有提到,我們該如何放慢思考,放慢後要思考哪些東西,有興趣可以去買來看看!)

但真正開始慢下來思考後,不論從價值、目標來看,臨界知識都是值得放入計畫內的東西,刻意培養習慣,也是必須要做的事。

我在2016替2017所設定的目標是:「希望自己能自由奔放地創造未來。如果將被現實枷鎖綑綁,也該是為了理想心甘情願。」

卻不知何時,變成了以為自由就好,總認為愛做什麼就做什麼、愛想什麼就想什麼,想要無拘無數,想要在最有靈感的時候,做最想做的事情。

確實,我自由奔放地創造了許多有趣的東西,但卻忘了自己應該更甘願地在肩膀上扛下一些東西。

在過度膨脹這些情感驅使的原則後,我發現「習慣被消滅、思考更侷限」,沒有了靈感、沒有了自由,我的價值大大貶損,也因此流失許多的機會。

也再次驗證了,有怎樣的價值觀、有怎樣的思考就會造就什麼樣的人,也就是2016的這些原則,就只能造就2017的我吧!

今年,我想替2018的自己設定一些不同的方向:

「希望能有紀律、習慣性地進行臨界知識的思考與運用。」

希望能夠過更好的思考、高頻習慣,來向自己革命,打造一個不一樣的2018。

至於具體怎麼做,我將會陸陸續續把相關的思索、工具分享給大家。

願2018,你我都能成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