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要教「如何學會釣魚」;而不是學會「可以用釣竿釣到魚」 Nov 7, 2016 — Kevin Wu 教育要教「如何學會釣魚」;而不是學會「可以用釣竿釣到魚」 最近讀到快思慢想這本書,其中談到人的思考有兩個主系統:「直覺」、「理性」。我認為它與教育方針不謀而合。從系統的論述開始,就可以指出為什麼台灣的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思考的兩個系統系統一:是直覺的思為,透過感知周遭,產生立即的反應,他幫助我們走路不用特別注意,也可以在紅燈時停下來,開車時不用一直思考,如何閃避車輛、加減速度,是一種下意識的思考系統二:是有意識地的、邏輯的、充滿生命力的,它從系統一的感知抓出有用的資訊, 進行推理,把世界轉化成可以理解的模式,這個過程隨著複雜度提升,需要很多能量,但也能因此提高系統一的認知,而系統二是懶惰的系統,只要系統一能處理,它就不會出現。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目前的國、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研究生、補習或技能相關的教育,大多數都在提供解答、事實,並且用考試來評斷記憶和推理能力,像是歷史,台灣教育提供的是許多史實,或是用論述的方式告訴學生們因果關係,並且這些這些觀點,在考試時是有正確答案。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因為某個事件,造成某場戰爭,因為某個會議,造成了兩國的決裂,這看起來是透過因果、推理,最後形成我們的知識,但卻是最粗淺的一種學習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各國的史實都會略有不同,何況在加上史學派系、時代影響下的各種觀點,某一個事件,不太可能是造成戰爭的原因,一場決裂,有各式各樣的角度來分析,不同國家、人種,甚至可以用對立的推論,來分析相同的事件。以系統一與二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讓系統二享受很短暫、粗淺的推理過程,然後立刻變成系統一的直覺知識,當我們看到考題時,就可以選出正確答案,當我們遇到了關鍵字,就知道是什麼樣的事件、背景、邏輯。但這樣鍛鍊的是什麼?看起來就僅止於把我們系統一的認知範圍擴大罷了,但對於進一步的發展、創新能力而言,卻沒什麼幫助。不過是用某種推理的方式,多知道了一個事實,但對於探索未知事物的能力,也就是系統二的能力,卻是毫無幫助。我們的學生,沒有辦法利用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形成不同的觀點來判斷事實,只能承襲著別人的思想,來認定單一的解答。我想在社會上,強調系統一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在流水向生產的工人,被暗示著只要做這個工作,最後就會領薪水,他們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一開始可能粗糙,但最終熟能生巧,直到它們變成一台人皮機器,他們正式地把自己困在系統一,利用完全的直覺在行事,當有突發狀況時沒有辦法面對,因為他們沒有被訓練用系統二來反應,當被要求創造更多價值時,他們無計可施,因為他們沒有分析、突破創造的能力。自行學會釣魚、選擇如何釣魚V.S可以用釣竿釣到魚我認為,學習應該要著重在系統二上面,我們要的是"自行學會釣魚、選擇如何釣魚 "這兩件事,而不是學會"可以用釣竿釣到魚"這件事。我們要學的是自行開創與學習的能力,以及在現有情況下分析與選擇的能力,並不是只是用某種方法、工具得到結果這件事。也就是教育本身根本就不該強調工具與答案,不該強調系統一的認知結果,要著重在系統二的發展,也就是學習尋找答案的過程。我想以數學和市場分析兩種學習來舉例。以數學教育為例我們過去學的數學,被教導的大部分是,老師提出公式、原理、定理,接著提供學生題目,接著會利用這個法來從事解題,最後學生要做的是,模仿老師的方法、邏輯,來解出類似題目的答案,熟能生巧之後,我們可以大略知道某些方法可以用來解某些特色的題目。很明顯,這個一連串的流程,是鼓勵你認識某個方法或定理,透過解出答案獎勵,學完某個章節會知道這個工具如何使用,透過這樣的練習,它已經變成你的系統一,而我們大量的學習時間,就花費在把更多工具輸入腦袋,吸收更多認知。而系統二的練習,只有在模仿老師推理題目的那個瞬間而已,考試的時候,則是測試你是否有把某個原理變成你的系統一,而不是透過考試來認定你系統二的能力。但我卻認為,教育的本質不該如此,我們應該要強調塑造方法的過程,強調我們如何選擇或發明方法,我們或許可以利用更為複雜、有多種解法的題目,配合一些各有利弊的解題定理來考驗學生。老師在課堂中則是介紹許多工具,與學生一同推敲其中優缺點,最後討論可能的解題方法,然後才是由學生找到解答,他們會在艱辛的討論過程下,因為找到難題的解答而開心,也就是透過找到答案,來強調分析的過程,來強化系統二的能力。以市場分析為例從市場分析的角度而言就更為實際,我相信我們的確可以利用某些工具,分析法,來說明市場的情況,而許多書籍、企業訓練,也會教導發想方法、推演方法、工作法,就如SWOT、STP、PEST 各類的思考法。但如果僅只於此,那就跟前面學習數學是一樣的道理,我們透過模仿老師的方法與邏輯,用這些工具來找到解答。但是有點實際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根本就不是重點,這些分析方法在沒有問對的關鍵問題之前,完全無法回答任何事情,對公司未來發展也沒什麼價值。而且市場情況千變萬化,分析工具百百種,為什麼挑某種工具來說明市場的某方面,連這麼粗淺的問題如果都回答不出來,那麼再多正確的說明也是枉然。我們要強調系統二的學習:學會釣魚、選擇工具在市場分析中,我們要的是,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中,而我們手邊有三種主要的工具,分別有長短、利弊、不同面向,當我們想要回答某項營運、市占率問題時,究竟應該要用什麼工具?這才是關鍵的問題。我們要分析的,並不止於如何利用這個工具,而導致某種結果,而是為什麼選擇某項工具,為什麼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甚至更進一步發明新的工具、分析方法,這才是市場分析人員該關注的議題。我並不是說系統一不重要,因為如果沒有系統一,我們就不能有更好的本,系統一每天都幫助我們處理大量的事情,某個文件應該要透過什麼管道處理、要如何與上司溝通、要如何對顧客簡報,當我們因為理解某些原則,對日常的事物可以熟練的處理時,我們才能有更多能量、時間來運用系統二。並且系統一所提供對世界的各種知識,也協助我們推理與判斷。我要強調的是,我們的學習,應該要更強調系統二,也就是推理、思考方面的鍛鍊,因為我們終究會因為系統二的學習而增加系統一的認知,但我們卻會因為系統二的懶散,而使得自己變成系統一主導,完全聽令過去經驗,無法創造未來的機器。
教育要教「如何學會釣魚」;而不是學會「可以用釣竿釣到魚」
— Kevin Wu
教育要教「如何學會釣魚」;而不是學會「可以用釣竿釣到魚」
最近讀到快思慢想這本書,其中談到人的思考有兩個主系統:「直覺」、「理性」。我認為它與教育方針不謀而合。從系統的論述開始,就可以指出為什麼台灣的教育方法是有問題的。
思考的兩個系統
是直覺的思為,透過感知周遭,產生立即的反應,他幫助我們走路不用特別注意,也可以在紅燈時停下來,開車時不用一直思考,如何閃避車輛、加減速度,是一種下意識的思考
是有意識地的、邏輯的、充滿生命力的,它從系統一的感知抓出有用的資訊, 進行推理,把世界轉化成可以理解的模式,這個過程隨著複雜度提升,需要很多能量,但也能因此提高系統一的認知,而系統二是懶惰的系統,只要系統一能處理,它就不會出現。
我們可以思考一下,目前的國、高中生,甚至是大學生、研究生、補習或技能相關的教育,大多數都在提供解答、事實,並且用考試來評斷記憶和推理能力,像是歷史,台灣教育提供的是許多史實,或是用論述的方式告訴學生們因果關係,並且這些這些觀點,在考試時是有正確答案。
但是問題就出在這裡:
稍微有點經驗的人都知道,各國的史實都會略有不同,何況在加上史學派系、時代影響下的各種觀點,某一個事件,不太可能是造成戰爭的原因,一場決裂,有各式各樣的角度來分析,不同國家、人種,甚至可以用對立的推論,來分析相同的事件。
以系統一與二的角度來看,我們現在的教育,就是讓系統二享受很短暫、粗淺的推理過程,然後立刻變成系統一的直覺知識,當我們看到考題時,就可以選出正確答案,當我們遇到了關鍵字,就知道是什麼樣的事件、背景、邏輯。
但這樣鍛鍊的是什麼?看起來就僅止於把我們系統一的認知範圍擴大罷了,但對於進一步的發展、創新能力而言,卻沒什麼幫助。
我們的學生,沒有辦法利用自己的邏輯推理能力,形成不同的觀點來判斷事實,只能承襲著別人的思想,來認定單一的解答。
我想在社會上,強調系統一的例子實在不勝枚舉,在流水向生產的工人,被暗示著只要做這個工作,最後就會領薪水,他們不斷重複相同的動作,一開始可能粗糙,但最終熟能生巧,直到它們變成一台人皮機器,他們正式地把自己困在系統一,利用完全的直覺在行事,當有突發狀況時沒有辦法面對,因為他們沒有被訓練用系統二來反應,當被要求創造更多價值時,他們無計可施,因為他們沒有分析、突破創造的能力。
自行學會釣魚、選擇如何釣魚V.S可以用釣竿釣到魚
我認為,學習應該要著重在系統二上面,我們要的是"自行學會釣魚、選擇如何釣魚 "這兩件事,而不是學會"可以用釣竿釣到魚"這件事。
也就是教育本身根本就不該強調工具與答案,不該強調系統一的認知結果,要著重在系統二的發展,也就是學習尋找答案的過程。我想以數學和市場分析兩種學習來舉例。
以數學教育為例
我們過去學的數學,被教導的大部分是,老師提出公式、原理、定理,接著提供學生題目,接著會利用這個法來從事解題,最後學生要做的是,模仿老師的方法、邏輯,來解出類似題目的答案,熟能生巧之後,我們可以大略知道某些方法可以用來解某些特色的題目。
很明顯,這個一連串的流程,是鼓勵你認識某個方法或定理,透過解出答案獎勵,學完某個章節會知道這個工具如何使用,透過這樣的練習,它已經變成你的系統一,而我們大量的學習時間,就花費在把更多工具輸入腦袋,吸收更多認知。
而系統二的練習,只有在模仿老師推理題目的那個瞬間而已,考試的時候,則是測試你是否有把某個原理變成你的系統一,而不是透過考試來認定你系統二的能力。
但我卻認為,教育的本質不該如此,我們應該要強調塑造方法的過程,強調我們如何選擇或發明方法,我們或許可以利用更為複雜、有多種解法的題目,配合一些各有利弊的解題定理來考驗學生。
老師在課堂中則是介紹許多工具,與學生一同推敲其中優缺點,最後討論可能的解題方法,然後才是由學生找到解答,他們會在艱辛的討論過程下,因為找到難題的解答而開心,也就是透過找到答案,來強調分析的過程,來強化系統二的能力。
以市場分析為例
從市場分析的角度而言就更為實際,我相信我們的確可以利用某些工具,分析法,來說明市場的情況,而許多書籍、企業訓練,也會教導發想方法、推演方法、工作法,就如SWOT、STP、PEST 各類的思考法。
但如果僅只於此,那就跟前面學習數學是一樣的道理,我們透過模仿老師的方法與邏輯,用這些工具來找到解答。但是有點實際經驗的人都知道,這根本就不是重點,
而且市場情況千變萬化,分析工具百百種,為什麼挑某種工具來說明市場的某方面,連這麼粗淺的問題如果都回答不出來,那麼再多正確的說明也是枉然。
我們要強調系統二的學習:學會釣魚、選擇工具
在市場分析中,我們要的是,在這樣複雜的情況中,而我們手邊有三種主要的工具,分別有長短、利弊、不同面向,當我們想要回答某項營運、市占率問題時,究竟應該要用什麼工具?這才是關鍵的問題。
我們要分析的,並不止於如何利用這個工具,而導致某種結果,而是為什麼選擇某項工具,為什麼我們要回答這個問題,甚至更進一步發明新的工具、分析方法,這才是市場分析人員該關注的議題。
我並不是說系統一不重要,因為如果沒有系統一,我們就不能有更好的本,系統一每天都幫助我們處理大量的事情,某個文件應該要透過什麼管道處理、要如何與上司溝通、要如何對顧客簡報,當我們因為理解某些原則,對日常的事物可以熟練的處理時,我們才能有更多能量、時間來運用系統二。
並且系統一所提供對世界的各種知識,也協助我們推理與判斷。我要強調的是,我們的學習,應該要更強調系統二,也就是推理、思考方面的鍛鍊,因為我們終究會因為系統二的學習而增加系統一的認知,但我們卻會因為系統二的懶散,而使得自己變成系統一主導,完全聽令過去經驗,無法創造未來的機器。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