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規模反向實驗:用「撤除」找回真正重要的事
— Kevin Wu

在組織或個人工作流程中,我們經常默默地累積了各種習慣、流程與投入。但這些真的都必要嗎?
有時,真正的進步,不是「加上什麼」,而是「拿掉什麼」。
這就是小規模反向實驗(small-scale reverse experiments)的核心精神:
在可控、低風險、範圍有限的情境下,主動撤除或取消某件原本正在做的事情,透過觀察取消後的影響,來驗證那項行動是否真正必要。
小規模反向實驗的三個核心概念
- 反向:不是新增,而是有意識地拿掉。
- 小規模:影響範圍小、撤除範圍清楚,便於觀察。
- 實驗:設有明確假設、觀察指標與驗收條件。
簡單來說,就是用小小的撤除,換來巨大的洞察。
案例分享
1. 取消例行大型會議
我嘗試取消了原本固定安排的大型會議與回顧性質的會議。
結果發現,整體運作並未出現明顯負面影響。
回頭分析,可能的原因包括:過去的會議缺乏清晰、有結構的議程設計,會後的回顧與落實也不到位,加上議題本身的時機成熟度不足,導致會議成效有限。
這次的撤除也驗證了「形式上的會議」並不必然推動真正的進展,在有足夠的行動支持下,才有繼續推進或深入的必要。
2. 停止細緻控管時間
過去,我會針對成員的每日工作負荷與時間使用進行細緻控管,期望能更好地管理產能、提升產出。
但實際執行後發現,即使投入大量規劃,仍難以穩定達標,且也讓我和成員雙方壓力倍增。
因此,我改變策略,取消細緻控管,將重心轉向以「成果達成」為主的溝通,以及針對「降低工作負荷」進行討論。
結果,反而達成率提高了!
回顧後我認為,過度的時間控管帶來了壓力與彈性喪失,同時團隊也未必適應或有能力處理高度精細化的節奏,因此造成了反效果。
3. 不再設定每週閱讀量目標
很早以前,我曾調整學習新領域的方法,改為設立明確的閱讀量與專案式學習目標,希望能更有效率地掌握某個知識領域。
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這種設定反而帶來了壓力與停滯,讓學習進度雖然具體,卻收穫有限。
後來,我改為只設定一個感興趣的大主題,放下對數量、時間與項目的事前規劃,改以好奇心驅動探索。
結果成效大幅提升,不僅重新找回了閱讀的樂趣,知識的落地運用也變得更自然且顯著。
回想起來,過去為了提升效率、強調目標的「形式」,反而成為了學習路上的阻礙。
即使一開始沒有具體的學習目標,我的大腦自動導航系統仍會引導我走向正確的方向,並在過程中逐步調整,讓知識自然融入生活應用。
這種做法,讓我重新感受到閱讀與學習的純粹動力,也讓成果自然累積得更深、更紮實。
總結
總結來說,我的這些小規模反向實驗,往往並非來自精密分析,而是源自一種直覺性的察覺:
當某個成果持續不如預期,或某件事情讓人感到格外疲累時,我會思考——
「如果暫時刪減或撤除,會不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即使當下沒有足夠的時間與心力進行深入分析,我仍會選擇先「小範圍暫停」或「部分刪除」,作為一種低風險的探索。
而在這些嘗試中,我發現,許多時候結果反而更好,或釋放出更多心力與專注。
對於喜歡分析、規劃、避免風險的管理者而言,這確實是一種值得嘗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