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尚未成功的叛逆者們,該去思考如何教育下一代了

Kevin Wu

教育出了問題,這或許已經是老生常談了,而現在也正在進行改革,許多專家學者、企業家、政治人物、老師、新一代的家長都已經開始為了下一代的教育鋪路。

不論是呼籲立法、改革課綱、改變觀念、放下刻板印象等,但我認為,有一部分的人還沒負起他們的責任,我暫時稱這些人為「尚未成功的叛逆者」。

我們面臨著最真實的教育問題

再過幾個月學測考試就要來了,有天我碰到了一個問題,要怎麼督促一個準備考試、不愛讀書的高中生讀書?

一開始我很不想回答,因為內心反抗的是當今的考試制度。高中生根本不知道自己為什麼讀書、讀了書可以做什麼,如果他們夢想自己是個運動員,地理、化學又能幫助他們多少?如果他們要成為電腦工程師,古文閱讀對們而言到底為什麼重要?

如果說到底都是為了考試,以便在好的大學獲得良好的教育,那不就是配合現在有問題的體制,演著考試很重要的戲碼?我很想要振振有詞的說,應該去追尋自己的理想,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並且開始看有什麼技能是需要的,再來好好培養。

但卻出了很大的問題,因為他很可能仍舊因為要配合父母、學校而去考試,而當我的能力沒辦法改變這項事實時,這樣的說詞毫無助益。而在幾年前同樣面臨這樣考試的我、同樣對這個體制且十分反彈的我,現在應該要給出他怎樣的指引?這就是我覺得應該去深入探討的。

誰是尚未成功的叛逆者?

我所指的「尚未成功的叛逆者」,是剛受完正式國家教育的人們,親眼目睹激烈改革、學運、遊行,基本上是剛從大學及研究所畢業、剛出社會一兩年,並且還沒獲得很大成就,很多人可能在這紛紛擾擾的日子中,懷有超脫世俗的想法,對教育也有強烈的意見,對於許多過去的課程、風氣、制度懷抱強烈的不滿,並且嘗試在叛逆中生存,不要走那些大人為我們鋪好的路,決心自己闖出一片天。

考試不是重點,重點是能上好大學遇見對的人
高中讀的東西根本沒什麼用,只是用來考試
哪個大學不是重點,重點是要有心學習
學英文根本用不到! 早知道當初好好讀英文…
沒有一技之長很難找工作;現在需要跨領域的人才
上課好無聊、老師真爛; 早知道當初好好上課…

或許很多人都對那時的環境有很大的不滿,但事實上,我們也會後悔沒有好好利用時間與資源,當初叛逆地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事物,但回過頭來很多事情或許都沒達到,我想這是尚未成功的叛逆者可能面臨的狀況:

我們一直處在精神混亂,用似是而非的解答來面對眼前的問題,並且將很多因素都丟給社會、教育、家長、政府。
在歷經了那麼多之後,好不容易我們出了社會,而現在面臨的狀況卻是,當初的熱情早已不再,卻仍然對環境不滿。

尚未成功的叛逆者負起教育的責任

正因如此,才應該要提早負起責任,去參與教育下一代事務。 我想我們更有能力去分享經驗,因為他們正走著我們歷經過的道路,而且是三、五年後就會變成現在的我們。

他們現在還不知道考試是為了什麼,不知道英文有什麼用,不知道什麼叫一技之長,還分不清楚資管和資工、藥學和醫學、財金和財政,不知道身為一個高中生、大學新鮮人,應該要用什麼樣的態度來面對現在的教育,不知道要怎麼探索自己的心靈、規劃未來。

不要太指望已經工作五年、十年的前輩們可以提供太多這樣的指引,因為他們也沒辦法體會,這樣混亂的教育與資訊所帶來的衝擊,無法體會這些新世代的心,無法用他們的語言來溝通,我們才是最接近的、最能感同身受、才剛經歷過這一切的人。

也因為已經開始與社會接軌,大概知道該怎麼把所歷經的混亂,轉為爭取成功的資源,知道哪些不需浪費時間鑽研,哪些是難以撼動的鐵則,而且可以用他們的話對他們說:「如果可以,我當初會怎麼做」,正因為我們在極類似的環境下、面臨相同的問題,我相信我們有這個能力,也有這個義務去擔負教育的責任。

教育的分工

教育應該是分工的,政府應該要給出良好的制度、企業家及主管們提出具體要求與道路、家長應該擁有開放的心靈、社會應該有包容且屏除既定印象,而身為尚未成功的叛逆者,則該提供親身的經驗以及可能的修正方向。

我想我們要去明確地告訴現在的高中、大學生們一些想法,這沒有對與錯,但卻可以幫他們從混亂中理出思緒,有更好的想法來面對未來的挑戰。

我建議先從普遍、且新一代認為重要的問題開始著手,這些事情急迫,並且也是他們現在該思考的議題,例如:『如何面對現在的考試 』、 『如何選擇學校及科系 』、 『如何選擇專長與職業 』、 『該如何思考念研究所這件事』、 『可以利用什麼資源來提升自己、如何提升 』、 『應該利用學生時期學到什麼』,應該要給予分析、經驗、心態、方法上的全面協助,並非只有教導如何背誦、理解學科,或單純的技術、知識傳授。

三種教學

我想,每個議題都該以三種方式來解析教導:

  1. 分析:
    應該要同時以當時和現在的情況來分析。例如當初我高三、大二的時空背景是如何,跟現在你的情況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而我當初如何思考、有什麼困難,再來就是現在已經上大學、出社會了,現在的時空背景、我看到了什麼不同,在這方面,越詳細、越深入就越有說服力。
  2. 經驗:
    再來說明自己的經驗,如何面對這樣的難題,當初所考慮的點是什麼,並且在最後是用了哪些方法來達成。經過的心路歷程,可以很明確地給新一代做參考,因為這可能就是他們兩年之後的生活。
  3. 結果與修正:
    我想這是最重要的,經歷過幾年的時光後,當初的做法如何造就了現在自己的好與壞,情況和心態有哪些改變,並且提出:應該要怎麼修正當時的作法,在此可以給予他們可能的結果、挑戰,作為給予當下作法的基礎

實際案例

以故事中的高中生的英文來舉例好了,他的英文多益成績大概400是分左右的程度,在家長看起來,想要進一所好的大學是遠遠不夠的,但對他而言,英文已經困擾他許久,怎麼樣都沒有動力也無法提升,除了考大學、以後不知道什麼工作可能會用到這兩個原因,實在沒有他應該要去學習理由,對他而言,這件事情到底是不是重要,都是個未知數。

簡單的分享一下,我可能會怎麼樣分析

我想,可以先從狀況分析開始,英文從上一輩開始到現在,都還是重要的職場工具,原因大概有兩個,資訊現在來自四面八方,最新的消息有不少需要直接透過英文來理解,才會夠即時、快速,在者,在跨國的企業中,大部分的共同語言現在仍然是英文,交談、信件都是必須要用到,這就是為什麼現在的環境會如此要求英文能力。但是,當未來的工作,不參與跨國、即時性的國外資訊時,英文真的沒有很重要,工程師、業務員、藝術家、動畫師、木工,有很多職業仍然不需要英文。另外,從東南亞到歐美,都開漸漸流行學中文,也有中文才是未來溝通、資訊的主要工具這一說,英文就某方面而言,確實也沒那麼重要。

講述經驗

而就我個人經驗而言,英文在大學期間並沒有到要十分強的地步,個人所讀科系雖然有研讀原文書,但英文有中等程度的話應不會太吃力,並且也有很多翻譯書、網路資源等等,真正讀到很厲害的人也有英文不好的,而英文好的人,在閱讀時確實可以省下很多力氣。

而在初入職場的工作中,的確有需要英文的地方,尤其是在跨國的企業,可能需要出差、英文簡報、和國外客戶確認規格,也有在代理商需要翻譯原文,或閱讀來自國外客戶的郵件、檔案等等,記得在國高中一開始時,英文真的很不好,當初的心態也只是因為英文是分數加權的重點項目,所以才死拚活拚到還堪用的程度,但經過大學和一點點求職、工作經驗之後,我認為英文對我雖非主要工具,但確實有幫助到我的地方。如果對於英文跟我差不多、未來所設定的道路上跟我類似的話,會很建議加強英文,因為有不少人確實因為它的幫助,而在該領域更有成就、更容易被看見。

結果與修正

當然,重點不會是在讓他們認為英文重要,只是剛好我的經驗告訴我這件事情重要,而我當初也並非很好,努力之後到達堪用的程度,而如果可以回頭,我會希望能夠更精通。但如果分享者的個人經驗並非如此,而是英文根本浪費時間的感覺,也要提出當初遇到的狀況、兩難、為什麼不重要,以及現在的想法等等,才可讓受教的人們有更健全的思考,當然最後還是很可能會回到:未來想要成就什麼,這樣巨大的問題,因為只有這些初衷,才會導致未來的需求及結果,但我們現在要做的並不是只去強調這個,而是可以替他們分隔成許多小問題,去分析及探討,如此他們才可以漸漸擁有自己的想法,在不久的未來,有能力為自己規劃人生的藍圖。

對被教育者、尚未成功的叛逆者都具有重大意義

我認為,讓尚未成功的叛逆者來做這件事情,是十分有說服力、有意義的事情,一方面這些人在當初及當下,可能都做著社會大眾認為不會成功的事情,就跟現在正迷惘的新一代一樣,而即便是普通人,也想走出自己的路。

但他們也已經看過這些叛逆所付出的代價及面臨的挑戰,並且同時看見了其他已經成功、已經失敗的同儕,同時也在吸收上一輩成功、殞落的經驗後,所分享的經驗將會有足夠的共鳴,讓新一代產生自己的信念。

另外,也正因他們尚未成功,極須省思曾犯的錯誤,或是繼續堅持理想、用不同的方式前進,我相信透過這樣的循環,90年代後的新人們,會漸漸用自己的方法掌控被認為混亂的世界,獲得更強的力量創造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