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生活中的專案管理好難?來捨去多餘的東西吧!

企業的專案管理方法不適合用於生活,因為生活管理應更注重簡化和靈活性,避免過於複雜的流程。

Kevin Wu

企業的專案管理方法,適合用在生活嗎 ? 我認為不適合。

因為體感時間、情緒、需求度…等的關係,不適合用這麼複雜、理性的方式來管理。

因此,生活管理我更注重如何「簡化」,讓重要的項目仍然存在,但能讓人生順利地往前推進。

「Issue」

在專案管理中,Issue 是懸而未決的、需要被解決、突發狀況、新風險等,會導致專案無法如期、如質、如預算。

為了集結眾人之力,來確保各方面都健全,以及讓我們在跨專案中,可以掌握目前專案卡住的地方、提高透明度,確保問題被適當處理納入 Issue 的管理是個不錯的點子。

但以個人管理來說,時間、項目都有限,不太會碰到這麼多問題。

再者,當面對、管理、執行者問題都是自己時,就已經非常透明了,無須再提高透明度、無須進行分配,而是應該著重於執行處理。

此時設立 Issue 不但要拉一個框架,讓管理變複雜,還要多一道流程,讓 Issue 再轉換為任務,這也是在個人管理中不樂見的事。

作為 Issue 處理的替代方案,我把各種議題直接變成一項任務,再以安排任務的邏輯去處理它,如此就能確保事情被處理,但不至於加重管理的負擔。


「審查評估」

去年我嘗試著納入審查機制,讓每一個目標、專案,都能被一個框架審查。審查包含價值高低、擅長與不善長、需要耗費的時間、金錢…等,每一個專案在開始以前,都要經過一個縝密的評估。

在企業中,這樣做也許可以提高效率,但生活呢 ?

在更近一步思考後,我認為企業審查,更接近一種避免資源濫用、確保績效的邏輯。

是擔心執行、提案者,盲目遵從自己的意願,還無法達成老闆的期待所衍化的機制,並且這些審查為了公平、通用性,還需要用類似的內容。

而在個人管理中,所有的決定最後都由自己執行,承擔責任、享受成果。

不用刻意處理期待、浪費的問題,又或者說,有沒有滿足期待、能否有用更有效的方法、要不要調整,都取決於自己,並能快速改變。

有時,我們會希望趕快執行,來讓我們動起來;有時面對人生大事,希望更謹慎的評估,那麼在評估的需求、複雜度上都會有所不同。

那麼審查評估的環節,就應該變得更自然、彈性,在規劃前、執行中、完成後都可以思考,而不是建立一個流程,限縮了自己,讓大小事都採納同樣的機制。

換句話說,當我們已經成為最在意這件事情的結果、執行節奏時,就不需要再多一個流程與機制,來確保我們認真看待所有事,這對於執行的流暢度,反而成為一種阻礙。

當然,我也不反對有一個審查的標準,它能讓人評估速度和完整度更高,因此,我更傾向設立一些評估的框架、模板並適時取用。


「財務預算」

在企業預算中,涉及很多對未來的預期、投資報酬率、分配...等問題,財務管理複雜度遠比個人還要高,因此預算是一個非常必要的制度。

而以個人為單位時,預算的出發點往往在於:

  • 「這件事情值得我投資多少錢?」
  • 「我有沒有足夠的錢?」

前者非常取決於個人的思考與當下的狀況,甚至很受到情緒影響。就像我們會想省下每天午餐錢,但出國旅費卻可以花得大手大腳。

因此,我們需要更深入,個人是如何進行財務決策的。

🌡️「感覺」似乎決定了很多事,「效益」則弱了許多

花了這筆錢:

  • 「讓我覺得有在投資自己」
  • 「可以讓這件事有定下來的感覺」
  • 「可以省下很多溝通、處理瑣事帶來的不開心」

這些都是用錢在提升、消滅某種情緒,往往也是我們考量的重點。

而關於效果類型:

  • 「更有機會幫助加薪」
  • 「可以認識到新的人脈」
  • 「提高減肥的效果」

這些雖然會被考量,但卻被削弱了許多。

⚖️ 關於「平衡」

預算在企業中,預算的「平衡」是為了讓各個事業體、部門之間的用錢,達到一個適合整體的綜效最高。

對於個人而言,就是整體人生的各方面能否達到好的平衡,對於短版、缺失會被分配到更多預算。例如健康狀況很差、居住品質不好的時候,會想要投資更多錢。

又或是想要衝刺、需要累積的項目,我們也更願意投資,例如,希望能力突破成長的學習金費、為了組成家庭的房屋或育兒資金。

如果用和企業一樣的方式管錢,那我們會思考很多問題:

  1. 怎麼用有限的錢,創造最高效益 ?
  2. 可不可以換一種方法來省錢 ?
  3. 同樣的方法,有沒有哪邊買更便宜 ?
  4. 最近的學習會不會花太多了 ?

還有無數的財務問題,會在行動的過程中冒出來,但回過頭來思考:

💭「真的有需要這麼斤斤計較嗎?」

也許我們不是要成為財務管理大師、也沒有因為金錢而生活窘迫,

那財務管理的核心,應該更著「重在於開拓,而非節省」也就是:

專案預算應該著重在「能推進人生、創造效果」,而非「用最省錢的方法達成目標」。

不要花過多的力氣去控管專案支出、不要因為財務而進行許多內耗,而是花力氣在推進目標、達成效果上。

當一個專案項目可以幫助我們達成目標,只要不嚴重影響財務、有適當的思考它的CP值、風險就可以投資了,而不用這麼麼吹毛求疵,一直想如何更省錢、一定要達成什麼樣的生活平衡。

💡 要怎麼管理財務 ?

財務管理仍然是一個重要的項目,每個人都應該有獨立一套適合的財務管理方法,但我認為它不需要完整跟專案對接,而是用獨立的邏輯來管理。

例如:

  1. 買房、買車等大額開支,有存錢或投資的方案。
  2. 退休、醫療等長期或意外處理,有緊急預備金或保險處理。
  3. 定期的日常消費,飲食、簡單娛樂,有基本額度比例,並定期記帳、調整。
  4. 專案型、一次性開支,例如學習新技能、出國旅遊,每年有大致的總額上限,或是當開支大於3萬時,需要謹慎評估...等

「時間評估」

時間評估,它如同財務預算一樣,也是一種資源的衡量,因此「感覺」、「平衡」一樣是在時間評估上需要處理的議題。

但在時間評估中的「意願影響力更高、管理頻率更高」

企業中的時間資源能否取得,更取決於其他部門主管、企業資源分配,並透過協商討論而來,但在個人中,這個時間要不要花、會不會花,更取決於個人以及當時的狀態。

例如:

  • 我們願意每天花2小時閱讀,但最終會不會達成,取決於我們多想完成這件事,而不取決這件事情需要花多少時間。
  • 每一件事情我們都願意投入時間,但最後會不會投入,取決於當天或是當周,還有沒有心力進行。
  • 一件具備挑戰性的事情,時間容易估不準,考量點則會轉變成,是否值得、願意繼續花時間,而不是這件事需要花多久時間。

在個人管理時,時間的動態性更強。不只因為事情本身就可能變化,而是因為專案的範疇、時間、完成度,更取決於我們的心態,而不取決於這件事情理論上的範圍和做法。

在綜合考量下,我對於時間評估的核心焦點,則是在於:

「利用時間評估,管理個人能量、事情的重要性」,而不在於單一個專案的時程、資源耗費的議題上。

例如,在有基本的專案時間評估後,會思考幾個議題:

  1. 近期的待辦清單,類型是不是太集中,會不會讓我能量枯竭?
  2. 我是否安排了太多事情,會把自己壓得喘不過氣?
  3. 當事情比較多的時候,我應該先把那些項目刪除、哪些項目的優先序要提高?

專案的時間評估,我認為仍然需要保留,但並非為了單一專案的資源控制,而是在於管理人生目標的推進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