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這一代人的學習、這一代人的教育-我們的邏輯思維

「羅輯思維」在視頻的最後一集,羅胖講的是「這一代人的學習」,剛好是我很喜歡的議題,於是我擷取了精華想法,並以此延伸討論到「台灣的教育問題」。 這一代人,所面對的是,我們的訊息流動太快,往往你也必須回應這些訊息,而因為訊息的敢擾,時間被切割得零碎,無法花一個完整的時間,學習一套知識體系。我們更常是用幾個小時、幾週的時間,快速掌握知識體系中的一小部份,然後就先拿來用。不再像過去,花個一年、五年在培養自己。 他認為,跟強者學習,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方法。想要學得夠深、夠廣,還要融會貫通,透過一個人是很難達到的,書本和資訊都太多,我們需要減輕…

Kevin Wu

「羅輯思維」在視頻的最後一集,羅胖講的是「這一代人的學習」,剛好是我很喜歡的議題,於是我擷取了他的精華想法,加上自己的見解,最後,以此延伸討論到本次的主題—「台灣的教育問題」。

這一代人的學習

羅胖說的這一代人的學習是什麼呢?簡言之,就是面對資訊爆炸的時代,我們產生了無比的焦慮,深怕落後於人、深怕掌握知識不足,而終生學習成為必要,但就算我們用24小時,一輩子都在讀書,也無法掌握全世界的訊息。

因此,「如何學習」就變成一個重大的課題,要用一個新時代的學習方法,才有辦法適應新時代的資訊變化,以下介紹羅胖講到的五個現代人學習,應該要注意的重點:

1.碎片化學習

這一代人,所面對的是,我們的訊息流動太快,往往你也必須回應這些訊息,而因為訊息的敢擾,時間被切割得零碎,無法花一個完整的時間,學習一套知識體系。我們更常是用幾個小時、幾週的時間,快速掌握知識體系中的一小部份,然後就先拿來用。不再像過去,花個一年、五年在培養自己。

2.向強者學習

他認為,跟強者學習,是一個非常有效率的方法。想要學得夠深、夠廣,還要融會貫通,透過一個人是很難達到的,書本和資訊都太多,我們需要減輕負擔。而透過跟強者學習,你可以直接獲取某一個領域最精華的知識,甚至比你一一鑽研所獲得的更重要、更有用。重點是─更有效率。

3.學習概念

學習,其實就是掌握一個個的概念。訊息量實在太多,人類之所以能了解許多事情,是因為零散的知識,被我們歸納成一個個概念,而這個概念,可以解釋許多現象。

4.進行縫合

學完了之後,如果不記得,一切都是枉然。而「縫合」就是一個學習的必要過程。不論是透過口說表達、寫文章、寫筆記、拍影片、實際行動,都是一種縫合,因為用了自己的方式陳述這個知識,你才更能記住它。

以上,就是他認為這一代人學習的重點。但還有最重要的第5點,我想先賣個關子,先用這些概念,來談談台灣的教育議題。

這一代人的教育

「學習」的另一個面向「教育」,也是本次我想討論的重點。

這一代人的教育矛盾

如果羅胖所說的五大重點,是現代人學習的最好方法之一,那我認為當今台灣制式的教育體制,是明顯出問題的。不僅如此,在經過反覆思考之後,我認為這一代人的教育、學習,其實處於一個比想像中更嚴重的狀態。

過時的知識

「教育,是用過去的知識,教現在的學生 ,解決未來的問題」,這是許多學校教育被飽受批評的點。但其實這並不只是現代人的問題,而是每一代人都有的問題,就是面臨過時、無用的知識,無法用在未來的挑戰上。

我認為,它之所以變得比想像中嚴重,是因為訊息變化的速度更勝以往,但教育的更新十分緩慢。

以前,可能是用過去5年的知識,教現在的你,然後還可以用在未來的五年,因為在這十年間,教育與社會都還沒顯著變化。

但如果一直用過去的五年知識來教授,因為時代變化更快,每一個新世代的產生,從五年、三年、一年這樣的速度逐漸縮短,你的知識能派上用場的時長因此變短。

更可怕的是,如果當知識形成,直到被教授、學習時卻早已過時,也就是五年前的知識,如果只能教兩年前的你,作為去年使用時,學校所教的知識價值,甚至可能會讓你變為負分。

但為什麼許多人還是認為教育有用?

有一套說法,因為教育,是教你「如何學習」,給你一種「學習工具」,並不是真的要傳遞你「知識訊息」。但如果依據這個論點,卻更會讓我認為,現代教育的價值更趨近於零。

過時的學習方法

既然學校教的是方法、概念,其實也就是在教你如何學習,但如果現代人應有的學習方法,是上面的4大重點,那我們就得好好檢視:「學校教育,是不是教授學生們現代人的學習方法?」

1.碎片化學習

從根本而言,學校就育就是非常不碎片化,小學6年、國高中3年、大學4年、研究所2年。光是學習的時間,就在跟你說,學習一套知識,需要花上以半年、一年計算的時間。

另外,所學習的內容,事實上也是一個完整的架構、一套體系,永遠都想傳授一個完整的東西給你。所以不論在時間、學習內容上,都與羅胖所提的概念「透過短時間的學習,學到一個零碎但立即有用的知識」互相牴觸。

2.向強者學習

基本上我們的教科書內容,大多都是由偉大的學家、學者所留下來的,所以「向強者學習」的概念其實在學校一直都在運行,向老師、教授請教同樣也是向強者學習。

但向強者學習似乎有一個小前提,就是面對強者時,你可能要無懼無畏、虛心請教,並且積極行動。不論在課堂、課外,大多台灣人似乎比較不敢發言,或與強者對談時,當產生景仰之心的同時,似乎也產生了膽怯之心。

以「向強者學習」而言,在台灣似乎因為文化的關係而有所受限,這也讓我們意識到,好的學習方法,還需要配合文化、環境才有可能實現。

3.學習概念

學校的確會教概念,例如數學的邏輯、公式的起源、物理的定律、經濟的假設,不可否認,學校有教這件事,但僅止於「教概念」是不夠的,我認為更應該「強調概念」。

我們整個體制,似乎讓老師、考試都更注重在細節上面。一個概念有很多種延伸,一個定律有很多種變化。但也許是因為學校太想把這些應用方法教給學生,反而讓大家以為,學會概念運用的「方法」才是重要的。而忽略了,其實學生只要能完全理解核心概念,憑自己的力量,就能創造出更多方法。

這其實也間接抹殺掉他們「用概念去面對挑戰」的機會,最後如果沒有人教方法,學生反而不會自己從原始概念去創造,大概就是因為這樣,如「10種履歷自傳方法」、「5種時間管理方法」這類的書籍反而更受歡迎。大家對於「概念」、「理論」的書籍反而較被漠視。這也成為教育的一個盲點。

4.進行縫合

學校其實也有讓每一位學生,進行縫合的練習。如上台報告、考試、作業,這都是縫合的練習。但我覺得,縫合練習還需要一個前提,就是「主動」

所謂主動,是發自內心,自己想要行動。所以如果學生不願考試、不願報告、不願寫作業,這種行為其實不是縫合,充其量只是記憶與背誦。對於內化心中、用自己的語言表達,還差了那麼點距離。

加上如果每次的縫合,也就是每次成果的展示,都需要被評價、衡量,我想並不是誰都能在受到批評、受到貶低時積極努力,自然而然,會使得大家更不願意主動縫合知識,使得原本立意良好的考試、報告等縫合練習,變得不具意義。

綜合上面的觀點,就可以發現,台灣的教育,與現代人應有的學習有著極大的落差,這不只是過時、方法有問題而已。而是在根本上,所有出於善意的教育方法,都已經面臨到被時代淘汰的邊緣,繼續使用它,只會弄巧成拙、造成難以挽回的傷害。但是,我們卻遲遲沒有替新一代人,建立一個新的學習環境。

5.擁有目標

除了前面4點,我認為最該重視,也是目前教育問題最大的一點。

『目標導向』的學習。

羅胖提到他認為最重要的觀點:現代人都應該更有「目標」地學習,要讓意見成為方法、感受促發行動、立場轉為目標的基礎,這才是學習的根本。

有目標地學習

所謂的目標,是為了讓你辛苦學習的知識、概念,變成一個有用的東西。而行動與目標,是展示成果的最好方式!

資訊、方法、概念實在太多,而且時常分成多種派系、形成矛盾,但當你要面對一件事情、要做出選擇時,就會考驗你到底記住了多少知識,也會讓你表態自己真正的想法,最後,為了達成目標、行動,你將選擇一個你認為最適當、有用的知識。

羅輯思維裡面就有提到一個問題:

假設你的母親與老婆掉到水裡,你會救誰?

可能,在理論上,有人認為老婆將會影響你的後半輩子,所以要救老婆,但另一方面,母親可能是照顧你最多的人,而且只會有一位,應該要救母親。

兩種意見都值得參考,兩種感受都很真實,兩種立場都站得住腳,但唯有真的事情發生時,你的選擇,才會反應你真正的想法,所習得的知識,也才會真的體現。

台灣的教育、學生的學習,是以目標導向嗎?

那麼下一個問題就是,我們的教育是以目標導嗎?有想要讓學生們面臨真實的挑戰與選擇嘛?

我認為,台灣的教育,確實可以說是以目標導向。例如學生的分數、考上的大學、佔全國排名的百分比。這都促使學生為了達成目標,而更積極努力,想辦法利用所學的知識、技巧、理論來達成目標。

也因此,每一次考試、測驗、排名;每一次選擇ABC、是與非的答案,都可直接讓他們正視自己對題目、知識的理解,用實際的決定,表達立場、達成目標。

但表面上看似目標導向的教育,實際上卻有一個根本的大問題:

「分數、成績、排名、學校,都不是好的目標」

錯誤的目標導向

台灣教育,除了過時的知識、過時的方法,還有一點我認為最嚴重的事情:錯誤的目標導向。

嚴格來說,我不覺得台灣的教育,真的是以我們期盼的目標在教導學生。

考高分是目標嗎?

考前三名是目標嗎?
考上好大學是目標嗎?

廣義而言,它們都算是目標,但這目標也得有意義才行,否則目標導向的教育、學習都是枉然。

考高分,要的其實不是分數,它隱含著是你要融會貫通、展現成果。所以其實我們重視的不是高分,而是融會貫通。

考前三名,要的也不是名次,是希望你在競爭時贏過他人,了解自己在群體中的位置,以此為依據來努力、選擇自己的道路,這個「努力、選擇的依據」才是考試對於學生的價值。

考上好大學,對許多人來說並沒有特別意義,是因為你可以遇到實更強的同學、獲得更多資源,這樣的好大學才有唸的價值。

但現代學生,卻對目標卻很失焦

如果目標是考高分,那麼作弊、投機取巧、依賴背誦,都可以考高分,學生們不曉得分數目標的本質,其實是融會貫通;大家爭先恐後的爭奪名次,卻從沒想過為什麼要贏過他人,還以為成績的本質是炫耀、受人景仰的方式,忽略了排名是衡量自己的工具。

考上好大學,常被認為是為了找到更好的工作。但卻沒人認真告訴學生,學習正確的知識、廣泛地涉獵、深入地研究,將資訊化為己用,產生自己的見解,才能解決問題、才會找到好工作。而好的大學,就是讓你有機會與更好的同儕互相扶持、學習,這才是好大學能成為工作保障的原因。

「目標」和「指標」的差異

會造成這種目標錯誤的結果,我認為是大家時常把「目標」「指標」混為一談,但它們其實有本質上的差異。

我所認知的目標,它應該是描述一個理想狀態。但因為我們難以衡量是否達到目標,因此只能用具體化的「指標」來衡量,但也唯有在「指標」與「目標」密切相關時,我們追求指標才有意義。

如果我們的目標是:融會貫通數學,把考試成績100分作為指標就極不合理。當三個人分別考90、95、100分,可能都代表他們已經完全搞懂數學了,但卻可能因為粗心、緊張、身體不適,使人沒能好好作答,最後在分數上有所差異,但他們的確能同樣達到目標,卻只有一人達到指標。

但當「指標」與「目標」不密切相關,讓人有認知上的錯誤,就會在目標導向的學習上模糊焦點。當我們可以不只透過融會貫通,來達到考試100分的成績時,這樣的100分「指標」,在教育上根本沒有意義。完全答不到融會貫通的「目標」。

這也就是為什麼我認為,現在台灣教育並沒有以目標導向的原因。因為學生正在追尋一個空泛、沒有內涵的指標,他們不知道究竟要解決什麼問題,到底要學會什麼樣的技能,才會讓他們通往想要的生活。

讓學習成為行動,體現在生活的每個角落

最後,我們該學到什麼?

是學習的方法?教育的失敗?還是目標與指標的差異?

我想回歸到羅胖說的五大學習重點:

  1. 碎片化學習
  2. 向強者學習
  3. 學習概念
  4. 進行縫合
  5. 具有目標與行動

該學到的、永遠不能忘的應該是最後一個重點:目標與行動。

我花40分鐘左右,進行了碎片化學習,這段只是「學習」領域的冰山一角;我向強者羅胖學習,瞭解了「現代人學習的概念」;最後我用這篇文章進行了縫合,並把這些概念,套用到現在的工作上,造成了實質上的改變。就是希望在這一次的學習中,不只停留在前3點,而是能進行縫合後還有具體的行動,實踐一個完整的現代人的學習,

我想,如果你花了10分鐘的心思閱讀完這篇文章,已經完成碎片化學習,而且也透過我向強者羅胖學習。如果你認同這份知識,這些概念都還需要縫合、產生目標與行動,這才是該有的「現代人的學習態度」。

如果喜歡我的文章,歡迎留言回覆,說明你的看法,甚至是發表這段知識帶給你什麼樣的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