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標管理 調整目標,有好時機嗎? 規劃不必依賴長時間或特定時間點,應隨時啟動新階段,並建立有效的規劃模板和步驟,專注於未來的行動與目標,以促進持續成長。 Jan 16, 2025 — Kevin Wu 調整目標,有好時機嗎? 每次規劃事情時,總需要一段長期、專注的時間?我們常常希望有完整、連續的時間進行思考,最好是 3~4 小時,甚至連續的兩三天,以便能全面地整理和規劃。然而,因為日常生活中安排很多,例如假日和朋友聚會、運動、甚至過年前想大掃除,這些事情常常讓我們的時間被分散,最終只能等到連續假期才真正有「多餘時間」開始好好規劃。需要這樣的長時間,也許是我們渴望把事情做到「完整、完美」的心態。我們害怕被中斷、一次只思考片段,導致結果不理想或需要反覆修正。☕ 需要儀式感?除了時間之外,我們還會在意時間點。比如月初、年底、剛開學,或過年後這些特定時刻。這些時間點最好能帶有某種儀式感,讓完成規劃後有一種「正式啟動下一階段」的感覺。但同時,儀式感也可能讓我們產生拖延心理:即使明知道已經卡住,我們仍會選擇等待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才開始進行調整。例如,明明知道自己最近閱讀進度落後,卻告訴自己等到月底再檢討或重啟規劃。儀式感的需求來自於面對自己與規劃未來的挑戰。這往往是血淋淋的過程:需要直視自己的不足與不完美。我們同時要接受未來的不確定性。儀式感在心理層面上給予支持,幫助我們跨越這種心理壓力,並賦予這件事更多的意義,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現實。▶️ 根據執行結果決定?我們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更關注「完成狀況」。對尚未完成的事情,我們可能傾向等它結束後再進行檢討,例如:想等健康檢查做完後,再來決定如何調整飲食習慣,卻遲遲沒有安排檢查。這樣的拖延心態,通常源於對現狀的不滿:我們害怕檢討會讓問題浮上檯面,因為這意味著需要思考為什麼做不到,以及接下來該怎麼做——這些問題充滿不確定性,且往往難以解決。相反地,當一件事完成並且成效良好時,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整理結果,享受成就感。🏃♂️ 改變思維方式:隨時啟動新階段這些心態與傾向是正常的人性反應。但如果我們希望檢討與規劃能真正推動事情發展,就需要拋棄對特定時間點的過度依賴。應該告訴自己:「人生隨時可以開啟下一個階段,明天就可以是轉折點。」不要等到特定的時間點才行動,而是在感覺需要改變時,立即開始調整。📄 更有效的規劃方式全面思考策略確實重要,但我們不該用長時間來彌補思考不完整的問題,而是應該:建立規劃模板:熟悉規劃的面向、層級與邏輯,並將它轉化為適合自己的模板拆解步驟:將規劃和檢討分解成更小的時間段,降低啟動門檻改進記錄方式:以有架構的記錄方式,減少思考的混亂聚焦未來:避免只專注於「哪些沒完成」或「過去的錯誤」。相反地,將注意力放在「我打算完成什麼」和「接下來要做什麼」📅 具體的好時間當我們調整心態後,可以考慮以下具體的時間點:完全沒有規劃:最好的時機是明天或這個週末已有規劃但進展緩慢:每隔 2~4 週固定設定檢討日期部分進度落後時:本週內,主動處理落後項目月底與月初的檢討習慣:在每月底安排檢討,並列出幾個行動標題規劃與檢討是推動事情進步的工具,而不是負擔。透過正確的心態與方法,我們可以將檢討與規劃融入日常,讓調整更有效地成為我們長期成長的一部分。
調整目標,有好時機嗎?
規劃不必依賴長時間或特定時間點,應隨時啟動新階段,並建立有效的規劃模板和步驟,專注於未來的行動與目標,以促進持續成長。
— Kevin Wu
調整目標,有好時機嗎?
每次規劃事情時,總需要一段長期、專注的時間?
我們常常希望有完整、連續的時間進行思考,最好是 3~4 小時,甚至連續的兩三天,以便能全面地整理和規劃。
然而,因為日常生活中安排很多,例如假日和朋友聚會、運動、甚至過年前想大掃除,這些事情常常讓我們的時間被分散,最終只能等到連續假期才真正有「多餘時間」開始好好規劃。
需要這樣的長時間,也許是我們渴望把事情做到「完整、完美」的心態。
我們害怕被中斷、一次只思考片段,導致結果不理想或需要反覆修正。
☕ 需要儀式感?
除了時間之外,我們還會在意時間點。比如月初、年底、剛開學,或過年後這些特定時刻。這些時間點最好能帶有某種儀式感,讓完成規劃後有一種「正式啟動下一階段」的感覺。
但同時,儀式感也可能讓我們產生拖延心理:即使明知道已經卡住,我們仍會選擇等待某個特定的時間點才開始進行調整。
例如,明明知道自己最近閱讀進度落後,卻告訴自己等到月底再檢討或重啟規劃。
儀式感的需求來自於面對自己與規劃未來的挑戰。這往往是血淋淋的過程:
儀式感在心理層面上給予支持,幫助我們跨越這種心理壓力,並賦予這件事更多的意義,讓我們更有勇氣面對現實。
▶️ 根據執行結果決定?
我們在執行過程中,往往更關注「完成狀況」。對尚未完成的事情,我們可能傾向等它結束後再進行檢討,例如:想等健康檢查做完後,再來決定如何調整飲食習慣,卻遲遲沒有安排檢查。
這樣的拖延心態,通常源於對現狀的不滿:
我們害怕檢討會讓問題浮上檯面,因為這意味著需要思考為什麼做不到,以及接下來該怎麼做——這些問題充滿不確定性,且往往難以解決。
相反地,當一件事完成並且成效良好時,我們會迫不及待地整理結果,享受成就感。
🏃♂️ 改變思維方式:隨時啟動新階段
這些心態與傾向是正常的人性反應。但如果我們希望檢討與規劃能真正推動事情發展,就需要拋棄對特定時間點的過度依賴。
應該告訴自己:「人生隨時可以開啟下一個階段,明天就可以是轉折點。」
不要等到特定的時間點才行動,而是在感覺需要改變時,立即開始調整。
📄 更有效的規劃方式
全面思考策略確實重要,但我們不該用長時間來彌補思考不完整的問題,而是應該:
📅 具體的好時間
當我們調整心態後,可以考慮以下具體的時間點:
規劃與檢討是推動事情進步的工具,而不是負擔。透過正確的心態與方法,我們可以將檢討與規劃融入日常,讓調整更有效地成為我們長期成長的一部分。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