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跨媒體的時代,說上一口好的品牌故事? 品牌是現代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而能說一口好的故事就十分重要。但如何在不同於以往的「跨媒體時代」中說好故事?你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思維! 但角色也不能太特別,要做到「耳熟能詳,但卻不完全了解」,所謂耳熟能詳,是讓觀眾快速掌握主角的特性,並且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性格,再來則是要和其他主角做出些微的區別,如此才可以讓人快速掌握,卻又不至於乏味。 有了角色與情境,再來則是進行串連。利用戲劇性環境變化,產生故事的張力;利用環境造成角色內心的矛盾,讓他面臨挑戰、面對挫折、面對選擇,在真愛與事業中抉擇、在金錢與道德中矛盾,這種有曲折、變化的… Jun 15, 2017 — Kevin Wu 參考書籍:跨媒體敘事製作聖經 如何在跨媒體的時代,說上一口好的品牌故事? 品牌幾乎是所有企業的核心,若能說上一口好故事,會讓品牌更加分。但如何在不同於以往的「跨媒體時代」中說出好故事?你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思維!今天要談的是「怎麼在跨媒體的網絡中,說上一則好故事」,為了讓大家先了解本次問題,我們來說說「跨媒體」。說故事就說故事,為什麼要特別討論「跨媒體的故事」呢?大家應該都有意識到,過去我們能讀到一則好故事,通常都是透過一次演講、一本小說、一首詩、一場戲劇,但我們卻很少在不同的場域中,聆聽同一主題的故事。但在網路時代、多媒體轉換的時代中,因為人們的注意力被分散,停留時間縮短,一個品牌、企業,想要讓消費者認識自己,幾乎勢必要在各個媒體上說故事,此時,說故事的方法就會和過去的「一本書」的說法有所差異。所以,如果企業想要學會在這橫跨多媒體的時代中,對消費者說一則好故事,就得瞭解「好故事」和「跨媒體」重要關鍵點。最後,才有能力將其融合,變成真正的「跨媒體時代中的好故事」!從一則好故事說起一則好故事,大多會由「角色」、「情境」所「串連」,先不論在什麼情況下說故事,好故事總會有以下特點:角色要「耐人尋味,但卻又不太特別」角色通常必須有趣,有趣的點可能會是個性、背景、朋友圈等等。還有一點是耐人尋味,就是不要一下子表現出角色的全部,讓他有一點點神秘、不確定,更會吸引人。但角色也不能太特別,要做到「耳熟能詳,但卻不完全了解」,所謂耳熟能詳,是讓觀眾快速掌握主角的特性,並且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性格,再來則是要和其他主角做出些微的區別,如此才可以讓人快速掌握,卻又不至於乏味。最後,角色也不能做得太死,他要能屈能伸,可以成長變化,隨劇情改變而有所不同,才會令人期待他的未來。情境要「細膩地深植人心」情境通常重在描述,描述事發的時間、地點是很重要的,才會令人身歷其境,重點是讓人能夠掌握當下的氣氛、故事的主題,並且展現出故事的真實性。最好是能夠趁襯托出角色在該情境中的心情,配合角色來描述情境,更能讓觀眾體驗到故事的當下。串連成「有起有落」的故事有了角色與情境,再來則是進行串連。利用戲劇性環境變化,產生故事的張力;利用環境造成角色內心的矛盾,讓他面臨挑戰、面對挫折、面對選擇,在真愛與事業中抉擇、在金錢與道德中矛盾,這種有曲折、變化的串連,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好故事。在跨媒體上的運作有了好故事的基礎,接著我們要知道跨媒體的特性。媒體的特性首先,每個媒介都會有他的獨特性。臉書、Line、部落格、電子報,這些媒介對顧客的感受不太一樣,每個媒介都有獨特性。像是臉書更類似角色的動態,它還可以達到與人互動;部落格更像背景故事的描述,適合長文的敘述;Line則像是偷偷告訴你的一個小祕密,產生一場私人的談話。這些不同的工具,可以任意搭配,來做到你想要的效果。當你想要討論效果會選擇臉書;在官網上更適合公開發表;如果是私人談話,電子報、Line會是更好的工具;想要更細膩的描述,部落格則是較好的選擇!但只要是在跨媒體上的故事,都有一個特性-「片段性」。就是所有單一的管道,都難以完整描述故事,因此,所有媒體上的故事,都只是這個大故事的其中一個小片段。要能夠在跨媒體的平台、裝置上說一則好故事,除了本身的故事性,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能在多個媒體中掌握好各個故事片段。掌握跨媒體的片段在談到如何掌握片段前,你得先知道,一個品牌、一則故事,可能無法取悅所有的人!80%的人其實是被動接收故事,15%的人會想要與你互動,但只有5%的人,是真正享受在這個故事之中的頭號粉絲。「規模」v.s「深度」在無法同時取悅所有人的情況下,你會面對兩個對立的選擇「規模」、「深度」。所謂「規模」就是許多的故事片段。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看到你的所有故事,80%的人可能只會點到為止,只想了解故事的大綱、主角,但不在乎其中的細節。面對這群人,就不用多費唇舌,講太多人們不願聽的故事。而「深度」則是表示片段的故,對於一個人的互動程度。你不太可能利用大規模、廣泛的故,卻又同時要有深度的互動。也不可能在細膩的描述、真實的體驗下,期待每個人都能有所體會。所以才會說這是兩個對立的選擇,有時,必須針對你的顧客現狀而有所取捨。此時,你得依照現況、擬定戰略,主打某一群客人,才會達到合適的「規模」與「深度」的平衡。跨媒體下的故事特色跨媒體之中的故事,除了前面提到的角色、情境、串連。還會有一些專屬的特色!「講求一致性」,「但不強調邏輯」怎麼說呢?所謂一致性,強調的是在同一個故事框架下,同樣的主角群、相似的背景,這個故事線,會往相同的方向發展,為了就是不要讓人們在各個媒體轉換時,迷失了這則故事的主軸。因為跨媒體的故事,會被時間、空間所中斷,有一個清晰的主軸,更能讓人產生連結,延續他們的記憶。但也因為被時間、空間中斷,故事並不用強調太多的邏輯、前後關係,並不會因為上一則故事才在早上,下一則就突然面臨黑夜而奇怪。主角可以突然出去旅遊,也可以突然面臨慘狀,只要不違背主角特性和時空背景。一切的故事都可以隨意變換。延續、多元的結局此外,這樣的故事,不像小說一樣會終結,只要品牌繼續存在,就會有更多的故事被創造,因此非常強調延續性,這與前面所說的的「講求一致性」、「不強調邏輯」相輔相成,透過這兩個特點,盡可能無限延伸你的故事。此外,這個故事如果真的要有一個小終點,他永遠可以是多元、開放的結局。主角可以流浪到一個孤島,但坐上船航向遠方,但又在下一個背景中,開啟人生新的旅程。怎麼在跨媒體的時代中,說上一則好故事?讓我們再次回到本次的主題:「怎麼在跨媒體的時代,說上一口好故事?」我們在前面學到好故事的重點「角色、情境、串連」,還有跨媒體的特性「媒介獨特、故事片段、一致性、不需邏輯、多元結局」,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在跨媒體之中,連結一個又一個片段、一則又一則的故事。「交織」讓故事成為緊密的網原則上,跨媒體的故事無須邏輯,所以故事的串接,目的不在串連本身,而是在「織成緊密的故事網,填滿聽眾的腦袋」。讓他能夠在與你接觸的任何時間,都聽到你的故事,這就是交織。盡可能地利用多種媒體接觸,可以時不時的以不同的方式重述故事,因為每一個媒介,都會讓他們有不同的體驗。還可以適時地重複說明故事狀況,以面對新來的聽眾。例如重述主角的特性、時空背景、目前面臨的狀況,都有助於新舊聽眾更能體會故事。但當然,過度地描述故事會隱然反感,要掌握每個媒體說故事的輕重、力道,還要選擇適當的時間點說,並不一味地推銷自己,最好在「客戶想接觸你時,順便聽到你的故事」。「互動」才能讓故事完整要能真正體驗到故事的精髓,恐怕還是要能身歷其境。因此,「互動」幾乎是跨媒體故事中最重要的事!互動的方式有很多,透過獎勵來促使聽眾行動;透過關卡來讓他們隨著故事有所進展;賦予聽眾屬於他們的角色,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活在故事之中。掌握「讓他們彷彿活在這個故事」的感覺,讓故事既真實又魔幻,讓聽眾生活在實際的故事之中!不論是想要經營粉絲、品牌、社群,你都會發現「故事」幾乎無可取代,但在人與人、人與物、企業與客戶的關係維持上,最終追求的都是在「互動」之後所帶來的情感、回饋,也只有透過「互動」,這些經驗才會深殖人心。
如何在跨媒體的時代,說上一口好的品牌故事?
品牌是現代企業競相追逐的目標,而能說一口好的故事就十分重要。但如何在不同於以往的「跨媒體時代」中說好故事?你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思維! 但角色也不能太特別,要做到「耳熟能詳,但卻不完全了解」,所謂耳熟能詳,是讓觀眾快速掌握主角的特性,並且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性格,再來則是要和其他主角做出些微的區別,如此才可以讓人快速掌握,卻又不至於乏味。 有了角色與情境,再來則是進行串連。利用戲劇性環境變化,產生故事的張力;利用環境造成角色內心的矛盾,讓他面臨挑戰、面對挫折、面對選擇,在真愛與事業中抉擇、在金錢與道德中矛盾,這種有曲折、變化的…
— Kevin Wu
如何在跨媒體的時代,說上一口好的品牌故事?
品牌幾乎是所有企業的核心,若能說上一口好故事,會讓品牌更加分。但如何在不同於以往的「跨媒體時代」中說出好故事?你需要的是不一樣的思維!
今天要談的是「怎麼在跨媒體的網絡中,說上一則好故事」,為了讓大家先了解本次問題,我們來說說「跨媒體」。
說故事就說故事,為什麼要特別討論「跨媒體的故事」呢?
大家應該都有意識到,過去我們能讀到一則好故事,通常都是透過一次演講、一本小說、一首詩、一場戲劇,但我們卻很少在不同的場域中,聆聽同一主題的故事。
但在網路時代、多媒體轉換的時代中,因為人們的注意力被分散,停留時間縮短,一個品牌、企業,想要讓消費者認識自己,幾乎勢必要在各個媒體上說故事,此時,說故事的方法就會和過去的「一本書」的說法有所差異。
所以,如果企業想要學會在這橫跨多媒體的時代中,對消費者說一則好故事,就得瞭解「好故事」和「跨媒體」重要關鍵點。最後,才有能力將其融合,變成真正的「跨媒體時代中的好故事」!
從一則好故事說起
一則好故事,大多會由「角色」、「情境」所「串連」,先不論在什麼情況下說故事,好故事總會有以下特點:
角色要「耐人尋味,但卻又不太特別」
角色通常必須有趣,有趣的點可能會是個性、背景、朋友圈等等。還有一點是耐人尋味,就是不要一下子表現出角色的全部,讓他有一點點神秘、不確定,更會吸引人。
但角色也不能太特別,要做到「耳熟能詳,但卻不完全了解」,所謂耳熟能詳,是讓觀眾快速掌握主角的特性,並且是大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性格,再來則是要和其他主角做出些微的區別,如此才可以讓人快速掌握,卻又不至於乏味。
最後,角色也不能做得太死,他要能屈能伸,可以成長變化,隨劇情改變而有所不同,才會令人期待他的未來。
情境要「細膩地深植人心」
情境通常重在描述,描述事發的時間、地點是很重要的,才會令人身歷其境,重點是讓人能夠掌握當下的氣氛、故事的主題,並且展現出故事的真實性。
最好是能夠趁襯托出角色在該情境中的心情,配合角色來描述情境,更能讓觀眾體驗到故事的當下。
串連成「有起有落」的故事
有了角色與情境,再來則是進行串連。利用戲劇性環境變化,產生故事的張力;利用環境造成角色內心的矛盾,讓他面臨挑戰、面對挫折、面對選擇,在真愛與事業中抉擇、在金錢與道德中矛盾,這種有曲折、變化的串連,才會形成一個完整的好故事。
在跨媒體上的運作
有了好故事的基礎,接著我們要知道跨媒體的特性。
媒體的特性
首先,每個媒介都會有他的獨特性。
臉書、Line、部落格、電子報,這些媒介對顧客的感受不太一樣,每個媒介都有獨特性。像是臉書更類似角色的動態,它還可以達到與人互動;部落格更像背景故事的描述,適合長文的敘述;Line則像是偷偷告訴你的一個小祕密,產生一場私人的談話。
這些不同的工具,可以任意搭配,來做到你想要的效果。當你想要討論效果會選擇臉書;在官網上更適合公開發表;如果是私人談話,電子報、Line會是更好的工具;想要更細膩的描述,部落格則是較好的選擇!
但只要是在跨媒體上的故事,都有一個特性-「片段性」。就是所有單一的管道,都難以完整描述故事,因此,所有媒體上的故事,都只是這個大故事的其中一個小片段。
要能夠在跨媒體的平台、裝置上說一則好故事,除了本身的故事性,還有一個重點,就是要能在多個媒體中掌握好各個故事片段。
掌握跨媒體的片段
在談到如何掌握片段前,你得先知道,一個品牌、一則故事,可能無法取悅所有的人!
80%的人其實是被動接收故事,15%的人會想要與你互動,但只有5%的人,是真正享受在這個故事之中的頭號粉絲。
「規模」v.s「深度」
在無法同時取悅所有人的情況下,你會面對兩個對立的選擇「規模」、「深度」。
所謂「規模」就是許多的故事片段。然而,並不是每個人都想看到你的所有故事,80%的人可能只會點到為止,只想了解故事的大綱、主角,但不在乎其中的細節。面對這群人,就不用多費唇舌,講太多人們不願聽的故事。
而「深度」則是表示片段的故,對於一個人的互動程度。你不太可能利用大規模、廣泛的故,卻又同時要有深度的互動。也不可能在細膩的描述、真實的體驗下,期待每個人都能有所體會。所以才會說這是兩個對立的選擇,有時,必須針對你的顧客現狀而有所取捨。
此時,你得依照現況、擬定戰略,主打某一群客人,才會達到合適的「規模」與「深度」的平衡。
跨媒體下的故事特色
跨媒體之中的故事,除了前面提到的角色、情境、串連。還會有一些專屬的特色!
「講求一致性」,「但不強調邏輯」
怎麼說呢?所謂一致性,強調的是在同一個故事框架下,同樣的主角群、相似的背景,這個故事線,會往相同的方向發展,為了就是不要讓人們在各個媒體轉換時,迷失了這則故事的主軸。因為跨媒體的故事,會被時間、空間所中斷,有一個清晰的主軸,更能讓人產生連結,延續他們的記憶。
但也因為被時間、空間中斷,故事並不用強調太多的邏輯、前後關係,並不會因為上一則故事才在早上,下一則就突然面臨黑夜而奇怪。主角可以突然出去旅遊,也可以突然面臨慘狀,只要不違背主角特性和時空背景。一切的故事都可以隨意變換。
延續、多元的結局
此外,這樣的故事,不像小說一樣會終結,只要品牌繼續存在,就會有更多的故事被創造,因此非常強調延續性,這與前面所說的的「講求一致性」、「不強調邏輯」相輔相成,透過這兩個特點,盡可能無限延伸你的故事。
此外,這個故事如果真的要有一個小終點,他永遠可以是多元、開放的結局。主角可以流浪到一個孤島,但坐上船航向遠方,但又在下一個背景中,開啟人生新的旅程。
怎麼在跨媒體的時代中,說上一則好故事?
讓我們再次回到本次的主題:「怎麼在跨媒體的時代,說上一口好故事?」
我們在前面學到好故事的重點「角色、情境、串連」,還有跨媒體的特性「媒介獨特、故事片段、一致性、不需邏輯、多元結局」,接下來最重要的,就是在跨媒體之中,連結一個又一個片段、一則又一則的故事。
「交織」讓故事成為緊密的網
原則上,跨媒體的故事無須邏輯,所以故事的串接,目的不在串連本身,而是在「織成緊密的故事網,填滿聽眾的腦袋」。
讓他能夠在與你接觸的任何時間,都聽到你的故事,這就是交織。盡可能地利用多種媒體接觸,可以時不時的以不同的方式重述故事,因為每一個媒介,都會讓他們有不同的體驗。
還可以適時地重複說明故事狀況,以面對新來的聽眾。例如重述主角的特性、時空背景、目前面臨的狀況,都有助於新舊聽眾更能體會故事。
但當然,過度地描述故事會隱然反感,要掌握每個媒體說故事的輕重、力道,還要選擇適當的時間點說,並不一味地推銷自己,最好在「客戶想接觸你時,順便聽到你的故事」。
「互動」才能讓故事完整
要能真正體驗到故事的精髓,恐怕還是要能身歷其境。因此,「互動」幾乎是跨媒體故事中最重要的事!
互動的方式有很多,透過獎勵來促使聽眾行動;透過關卡來讓他們隨著故事有所進展;賦予聽眾屬於他們的角色,讓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活在故事之中。
掌握「讓他們彷彿活在這個故事」的感覺,讓故事既真實又魔幻,讓聽眾生活在實際的故事之中!
不論是想要經營粉絲、品牌、社群,你都會發現「故事」幾乎無可取代,但在人與人、人與物、企業與客戶的關係維持上,最終追求的都是在「互動」之後所帶來的情感、回饋,也只有透過「互動」,這些經驗才會深殖人心。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