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如何讓年度目標更有層次?

透過「影響 → 成效 → 產出 → 行動」的層次化方法來設定年度目標,強調目標的不同層級及其相互關係,以促進更有效的行動和成果達成。

Kevin Wu

我們先來看兩種的目標版本:

原始版本:

🔹 目標:每週運動 2 次

改進版本:

🔹 影響 (Impact):擁有良好體態與強健體格
🔹 成效 (Outcome):體脂降到 10%,肌肉量增加 5 公斤
🔹 產出 (Output):每週運動 2 次,燃燒 800 卡/次,達成 40 分鐘訓練
🔹 行動 (Action):每週一、三 8:00 進行重量訓練


💡兩種設定邏輯的不同

之前討論到目標需要具備「方向性」的指引,而當目標符合SMART原則時,更能讓我們知道每往前走一步後,下一步應該要再往哪個方向走。

如果原本是個不運動的人,原始版本,具體說明每周運動兩次確實可以是一種目標。

因為它讓你從「不運動」往「每周兩次」的方向邁進。

但這樣足夠嗎 ? 當我們成功每周運動兩次後,希望看到的結果是什麼 ?

「單純地進行完畢運動」?

還是有更進一步想達到的事情:

  • 「更健康的身體」
  • 「愉悅的心情」
  • 「減少贅肉」
  • 「讓我們在社群上看起來過得很不錯」

這讓我們看到,目標的達成,可以是當我們完成某一個行動,目標就達到,也可以是期待某個行動結束後,可以帶來更進一步的效果。

因此,目標的層次就出來了,我把目標的層次分為四層。

🗂 目標的四個層次

🔹 行動 (Action):每週一、三 8:00 進行重量訓練

這是任何目標達成的基礎,為了促成期待的狀態發生,需要採取行動,即便行動本身就是目標,也會需要行動。

它是需要花費時間、人力的。

在工作中,例如召開會議、參與討論、繪圖設計、撰寫程式碼。

而在管理語言中,不同的體系也有不同稱呼,例如:

  • PMBOK (專案管理知識體系):行動計畫 (Action Plan)
  • 敏捷 (Agile):Sprint 任務 (Sprint Tasks)
  • 其他:PDCA、工作、事情、活動 (Activities)….

🔹 產出 (Output):每週運動 2 次,燃燒 800 卡/次,達成 40 分鐘訓練

是可被檢視、運用、測試或驗證,通常由一系列的行動後,進而獲得的產物。

在運動例子中,在周一早上進行運動的行為,不單是單為了進行運動,

而是獲得一個持續40分鐘的訓練後「一個被燃燒卡洛里、一些肌肉斷裂後待修復的身體。」

行動在執行後,可能會有期待的產出,當然也可能沒有。

但將產出視為目標,就是要獲得一個被確定完成的事物、狀態。

例如,運動後,心跳應該要達到某個水準,或是燃燒足夠的卡洛里,

但只是慢慢散步的行動,即便做完40分鐘,也不會獲得預期的身體狀態,就要改變行動,或是繼續執行行動方案,直到獲得期待產出。

管理語言中,也會聽到類似的詞彙,來描述產出:

  • PMBOK (專案管理知識體系):可交付成果 (Deliverables)、範疇品質
  • 敏捷 (Agile):可交付成果 (Deliverables)、增量 (Increment)
  • 其他:最小可行產品(MVP)、輸出、產品、作品、成果….

🔹 成效 (Outcome):體脂降到 10%,肌肉量增加 5 公斤

通常反映行動與產出,在環境中互動後帶來的結果或改變,同時也代表一定程度的效益體現。

產出的特性是,本身的存在,無法帶來價值或任何效果,但可以透握應用、展示,進一步帶來其他產出或成效。

例如:

  • 產出了 20 份客戶需求清單,可以運用這個產出,來製作商品。(產出 ⇒ 產出)
  • 或是產出了更美觀的運動App的畫面,提高了下載量。(產出 ⇒ 成效)

在成效層級的目標中,要具備一定的「不確定性」,

也就是要透過堆疊大量、不同類型的產出、行動,才能達成。

例如:

當產品用戶數量非常多「獲得 10 個用戶回饋」的難度很低,只需要「發送訪談邀請、進行訪談」這兩個行動,就可以獲得,那此時的用戶回饋,我認為就只是單純的「產出」層級。

但當產品、客戶都還不存在的創業階段,那麼「獲得用戶回饋」其實是一個重要的里程碑,需要滿足很多條件(獲得產品、有宣傳、有人購買、數量達到一定水準...)配合諸多項目才有可能獲得,那此時同樣的東西卻屬於「成效」層級。

由於複雜度更高,具有里程碑、成就型的意義,也很容易成為企業的KPI的內容。例如:

  • 用戶滿意度提升到 85%
  • 客戶轉化率從 10% 提升到 20%
  • 新功能用戶留存率達到 50%

管理方法論中,可能會這樣描述:

  • PMBOK (專案管理知識體系):成果 (Outcome)
  • OKR:關鍵成果 (Key Results)
  • Lean:價值流效能(Value Stream Performance)
  • 其他:預期效益 (Expected Benefits)

🔹 影響 (Impact):擁有良好體態與強健體格

是最終的長期價值,由多個成效、產出、行動所累積產生,通常與組織願景、戰略目標對齊。

我把它視為北極星,它可以是抽象的,也可以是難以達到的,無論如何,都要能指引長期的方向。

  • 提高市場佔有率從 10% 提升至 20%
  • 成為行業領導者
  • 提升整體客戶忠誠度
  • 長期保持身心健康

和成效 (Outcome)的區隔在於,這件事情本身的存在、達成,是否可以代表個人、企業本質上追求的事。

例如「提高市占率」vs 「提高購買率」

市佔率,代表是公司企業在消費者心中存在的份量,企業本質上追求的是營收、市場分額,並且希望持續擴張,放在「影響」層級更為合適。

但「購買率」則是根據客人看到後購買的比率而來,而在不同情境中我們可能會願意犧牲購買率,放在「成效」則更合適。

例如,希望更多客人來到店裡,願意犧牲購買率,但最終能換取更高的營收。

另一個能讓我們更好理解的例子是OKR管理邏輯:

OKR的「 O 目標」更符合影響的定義Impact

而當「KR 關鍵成果」是用以衡量目標的達成狀況,則會把它視為「成效Outcome」的層級。

也許是一個更容易理解的作法。

例如:

目標-成為行業領導者

關鍵成果:

  • 搜尋排名第一名
  • 下載量第一名
  • 簽約客戶總數達到100萬

其他的管理詞彙,我認為更接近這些:

  • PMBOK (專案管理知識體系):價值交付 (Value Delivery)
  • BSC:戰略成果 (Strategic Outcome)
  • Lean:客戶價值 (Customer Value)
  • Agile:業務價值(Business Value)
  • 其他:價值 (Value)、商業利益、優勢

那麼大家是怎麼區隔目標層級的呢 ?
這樣的目標層級區隔,你覺得可以如何幫你調整年度目標的設定 ? 歡迎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