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流程專案,怎樣算「完成」?

公司重新建立資產管理流程,強調不僅要設計表單,還需確保人員願意使用流程並有有效的監督機制,以保持資產資訊的準確性。理想的完成標準應該接近實際工作環境,而非僅僅設計出一個流程作品。

Kevin Wu

過往的流程雖有設計,卻無法落地,而這次改動的目標是希望資產表單能保持正確。

💭 重新建立資產管理流程

近期公司決定「再次」建立資產管理流程,雖然之前有流程,但並沒有真正落實。而這次的範疇很廣,從採購、轉移、報廢、盤點到查閱,涵蓋了每個環節,細節繁多且要求嚴格。

🖇專案範疇

例如,啟動採購一張桌子的流程、桌子從A辦公室轉移到B辦公室的程序、損壞物品的處理方式,甚至是查詢桌子尺寸時的方式等,都在這次的建立範圍。

最初在討論專案範疇時,我們把焦點集中在「表單設計」和「完成盤點」。

📝 洞見問題的真正根源

在討論過程中,我發現不僅僅是表單設計問題。之前的流程設計雖然有表單,但缺乏實際執行的意願和系統性監督,導致多個環節中斷、無法保持資產資訊的正確、沒有人員進行修正。

所以我提出,我們需要思考的不僅僅是如何設計表單,而是要確保:

1️⃣ 人員有願意且會習慣使用流程

3️⃣ 非表單環節的流程要合理、可行(例如工作環境、軟體好用性)

2️⃣ 監督與檢查機制的有效性

--

🏆 更真實的完成標準

如果把流程性的專案比喻成上課和寫作業,原本的專案範籌就像是

「上完課後,帶著大家一起寫作業」,

希望員工未來能自動自發地做好管理,卻忽略了人性與環境變化。

我認為更理想的方向是

「不定期考試,分數都要達標」

「在學期間參與實習,並且在實習的公司內進行觀察」

如此才能確保流程更「真實有效」,而不是只設計出一個「流程作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