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管理 你訂的目標,是期待還是預測? 目標設定應基於可預測的時間而非單純的期待,具體、可行和行動是成功的關鍵。避免設定不切實際的幻想目標,應根據過往數據和具體計劃來預測達成時間。 Apr 24, 2025 — Kevin Wu 你訂的目標,是期待還是預測? 在設定目標時,我們常會加上一個「完成的時間點」,但你是否想過:這個時間,是基於期待,還是基於預測?這是一個決定你目標是否實際、是否令人挫折的關鍵。期待時間 vs 預測時間: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期待時間多數人在設定目標時,慣用的是「期待的時間」,例如:我希望今年可以升遷希望下個月營收達到 100 萬希望這週多 5 個新客戶這些都是我們主觀上希望達成的時間點,但問題是:它們缺乏對現實基礎的考量,因此常淪為空泛的願望。預測時間相對地,「預測時間」是根據過往趨勢或具體計畫來推估未來的達成可能性。例如:如果目前每月穩定增加 50 位客戶,那下個月增加 50 位是合理預測。若新導入的報價策略,過去測試能提高 30% 成交率,推估每週可多 30 客戶,那下個月可能增加 120 名新客戶。這類預測建立在行動與資料的基礎上,是可檢視、可修正、可追蹤的。失敗的目標,多數來自「期待時間」沒有預測基礎的目標,很容易走向幻想,也容易讓人挫折:減不了的體重沒讀完的 10 本書還是得靠加班完成的工作這些都不是因為人不夠努力,而是設定的時間點超出了控制範圍。所謂「可控」,不是說事情簡單,而是我們對其有行動上的主導權,能夠預測它會花多久、需要什麼資源。舉例來說:把 10 件你會做的事處理完畢,如果不知道它們各自花多久,那它們還是不可控的。目標若無法拆解為具體行動,就只是「希望」,與「希望股市大漲」沒什麼不同。目標時間的三個關鍵:具體、可行、行動具體:你知道該做什麼,腦中有畫面、流程、時間節奏。可行: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依過往經驗、可獲得資源,真的能執行。行動:需投入時間與力氣,例如設計圖、開會、拜訪、操作等實際付出。只有當一件事符合這三個條件,時間預測才更實際。想像有人說:「我的目標是讓今年大盤上漲 30%。」我們直覺會認為這不切實際,因為**你難以控制大盤走向。**也不知道能做什麼來提升,就算知道可以做什麼,我們也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做這些事,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奇蹟發生。但沒有行動計畫的個人目標,其實跟這沒什麼兩樣:你只是覺得「我好像可以」,卻沒有清楚知道要做什麼、多久能做到,仍然處在難以控制、無法行動的狀態。時間的另一個意義:設定優先順序並不是所有目標都需要精準時間軸。像「一年內完成」、「五年內完成」這樣的時間,其實更接近劃一個範圍與優先序,幫助我們判斷哪些目標要先完成、哪些可以延後。即便時間誤差很大,只要順序沒變,仍然對於行動有所幫助。另外,時間預測需要經驗:如果做過類似的事情、有人參考、知道方法,那預測會更準。例如,老師能在學期初就預測哪些學生期末考能考 90 分,因為看過足夠多的歷史數據與教學經驗,即便還沒開始教課、學生也沒有制定自己的學習計畫。企業也是如此,只有在找到穩定的擴張方法後,時間與資源的分配才會更可控。舉例來說,一間企業如果還沒有明確的方法擴張規模,只能不斷依靠廣告試錯或業務人員一個個去拜訪來探索,那麼它的成長會很難預測,計畫自然也難以準確執行。但如果企業發現,只要「產量提升」,客戶就會自然增加(也就是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那它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擴充產能的行動計畫。這樣的情況下,預測客戶成長的時間就更容易,也更可信。但對於個人而言,又有點不同,企業可以雇人來解任務,但個人無法外包生活。你無法請別人幫你讀書、運動、學習(頂多請教練輔助),因此你得更精準預估自己的時間與行動計畫,當然還包含個人行動的動力,才比較能預測目標達成的時間。結語:別再只用期待時間訂目標了只有包含「具體、可行、行動」所構成的計畫,目標的時間點才會足夠充分否則,那些只是讓你失望的幻想而已。如果你常對自己說:「怎麼又沒完成?」或許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設定了過度幻想的目標。
你訂的目標,是期待還是預測?
目標設定應基於可預測的時間而非單純的期待,具體、可行和行動是成功的關鍵。避免設定不切實際的幻想目標,應根據過往數據和具體計劃來預測達成時間。
— Kevin Wu
你訂的目標,是期待還是預測?
在設定目標時,我們常會加上一個「完成的時間點」,
但你是否想過:這個時間,是基於期待,還是基於預測?
這是一個決定你目標是否實際、是否令人挫折的關鍵。
期待時間 vs 預測時間:兩種不同的思維方式
期待時間
多數人在設定目標時,慣用的是「期待的時間」,例如:
這些都是我們主觀上希望達成的時間點,但問題是:它們缺乏對現實基礎的考量,因此常淪為空泛的願望。
預測時間
相對地,「預測時間」是根據過往趨勢或具體計畫來推估未來的達成可能性。例如:
這類預測建立在行動與資料的基礎上,是可檢視、可修正、可追蹤的。
失敗的目標,多數來自「期待時間」
沒有預測基礎的目標,很容易走向幻想,也容易讓人挫折:
這些都不是因為人不夠努力,而是設定的時間點超出了控制範圍。
所謂「可控」,不是說事情簡單,而是我們對其有行動上的主導權,能夠預測它會花多久、需要什麼資源。
舉例來說:
目標時間的三個關鍵:具體、可行、行動
只有當一件事符合這三個條件,時間預測才更實際。
想像有人說:「我的目標是讓今年大盤上漲 30%。」
我們直覺會認為這不切實際,因為**你難以控制大盤走向。**也不知道能做什麼來提升,就算知道可以做什麼,我們也沒有任何權力可以做這些事,唯一能做的就是等待奇蹟發生。
但沒有行動計畫的個人目標,其實跟這沒什麼兩樣:你只是覺得「我好像可以」,卻沒有清楚知道要做什麼、多久能做到,仍然處在難以控制、無法行動的狀態。
時間的另一個意義:設定優先順序
並不是所有目標都需要精準時間軸。
像「一年內完成」、「五年內完成」這樣的時間,其實更接近劃一個範圍與優先序,幫助我們判斷哪些目標要先完成、哪些可以延後。
即便時間誤差很大,只要順序沒變,仍然對於行動有所幫助。
另外,時間預測需要經驗:
企業也是如此,只有在找到穩定的擴張方法後,時間與資源的分配才會更可控。
舉例來說,一間企業如果還沒有明確的方法擴張規模,只能不斷依靠廣告試錯或業務人員一個個去拜訪來探索,那麼它的成長會很難預測,計畫自然也難以準確執行。
但如果企業發現,只要「產量提升」,客戶就會自然增加(也就是需求大於供給的情況),那它所需要的只是一個擴充產能的行動計畫。
這樣的情況下,預測客戶成長的時間就更容易,也更可信。
但對於個人而言,又有點不同,企業可以雇人來解任務,但個人無法外包生活。
你無法請別人幫你讀書、運動、學習(頂多請教練輔助),因此你得更精準預估自己的時間與行動計畫,當然還包含個人行動的動力,才比較能預測目標達成的時間。
結語:別再只用期待時間訂目標了
只有包含「具體、可行、行動」所構成的計畫,目標的時間點才會足夠充分
否則,那些只是讓你失望的幻想而已。
如果你常對自己說:「怎麼又沒完成?」
或許不是你不夠努力,而是從一開始就設定了過度幻想的目標。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