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視『認知升級』這件事 Oct 15, 2016 — Kevin Wu 重視『認知升級』這件事 這次想分享近日聽到的名詞『認知』。最近在演講、羅輯思維中所聽到它,我認為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並且最後都匯聚成相同的基礎。簡單來說它代表一種視野的廣度及深度,認知的提升,最重要的是可以帶給我們更好的決策基礎,將更為關鍵、重要、多元的要素納入決策系統中,間接造成更好的結果。讀大學所需要的認知升級先從簡單的來說吧!我們怎麼決定要讀哪一所大學的什麼科系?這與我最近所研究的議題十分密切,而從最粗淺的決定到深刻的決定,我認為都與認知的程度有關。有些高中生會認為,順應家長、社會的眼光,去讀高分、難考的學校,因為那邊的環境優良、師資完備、資源充足、學生素質較佳,而所學的系所是因為有興趣、想嘗試看看、與夢想有關等等。有些則是因為分數只能到哪裡、聽說不錯、感覺有趣,而最終到了那個學校。但你我都知道,進去前後所體會到的差異十分大,就讀以前,不知道環境、師資、社團性質、實習機會對我們的影響會有多大。有時甚至連學校有什麼都不知道,但我們卻可以在這之前很篤定、有信心,在這裡就讀,將是當下最適合的解答。結果,就讀後難免會有失落與驚喜,因為課程最終的目的可能跟當初自己想的有極大落差,但也許因為某個社團又帶給個人莫大的機會,而如果再選擇,我們必定會將更多自己看到、體會過的因素納入考慮,並且會認為這個決定將會更好。學生進入大學前粗淺到深刻,入學前後的差異,我想就代表認知的差異,而因為程度不同,最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而我們往往都同意,對學校和系所有更深入調查,並且符合理想目標,會是較好的決定,甚至真正讀完大學後,再用已獲得的認知回頭做當初的決定,將會更適當,我想這也是為何看盡人生百態的長輩們,會、也能夠與孩子爭辯的決定的原因。職業選擇所需的認知升級同樣的原理可以套用到社會階層,羅輯思維中講到一個故事,在美國靠著打零工自力更生的餐廳服務生,卻住在每天支付數美元的旅館,最後過著十分克難的生活。當有人提出疑問,旅館的費用如此驚人,為什麼不月租一個小套房更便宜呢?但服務生想到的是一個月所要預繳的保證金、租金,他根本存不到也繳不出來,於是就選擇可以繼續存活的方式。而這樣的認知,正是造成其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他不知道只要想辦法生出保證金和預繳的租金,就可以減少很多未來的付出,可以帶給她更好的生活,他會存更多錢,且會擁有投資的資本,用錢滾錢,以後就不再是餐廳服務生了,但她根本想不到這樣致富路徑,也不了解,正是認知不足使其生活困難,而將其原理延伸,也是現在形成貧富差距、社會階層的原因之一。創業所需的認知升級在創業過程中,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創業團隊發現了某項問題,認為這是有商機、沒人發覺的新市場,他們將會因此大賺一筆,於是開始打造更佳的團隊、建立商業模式、試營運。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的認知是否足夠?因為他們認為應該要解決的問題。或許在認知程度更高的層級中,這個問題根本不存在,又或者已經有了成熟或替代的解法,但是因為這個團隊不知道、不了解、沒有聽說,而造成他們陷入在自己所認識的世界,這是最危險的事情。就像是如果有團隊把靠著打零工、租旅館的困苦人們當成一個未開發市場的商機,就很可能造成問題,假設他們要提供這些人更便宜的日租套房,來讓他們生活更好,這可能就不是個好方式。因為本來就存在著月租型的套房,而且他們事實上是可以利用借貸、簽訂合約、與親友商討等等方式來達成月租房間的條件,他們並不缺乏實踐的能力,但缺乏達成目標所必需的認知。而如果是以解決認知落差所造成的問題,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必須要了解其中的危險性,很可能會因為整體認知的提升,市場立刻消滅,例如政府開始發現這樣的問題,而提供零工者貸款給付第一個月的租金,問題可能馬上消滅,以此為目標族群的商業模式將立即瓦解。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項舉例,如果某項問題並不存在於普遍的認知中,亦即不是大家共同重視的問題,這種商業行為當然連步上軌道的機會都沒有。認知升級的啟示我想認知的差異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因為認知的不同,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事後回想非常粗淺的決策。就像當初高中選學校、畢業找工作一樣,我們也可能因認知不足,而身陷貧窮的迴圈,以為透過否種方式就可以繼續過活,甚至走向財富自由,卻不知道還有許多防範風險、創造金流的方法才是跳脫貧窮的關鍵。我們甚至會認為某些機會點能帶來無限商機,但這機會點卻只是因為認知不足而創造出的虛假機會,又或者早就有人提出解決方案,當走向這條路時就注定是最落後的一群人。它也可以解釋一些社會現象,為什麼有些資深的主管會做出一個令人失望的決策、為何備受看好的政治人物會提出一個被大眾反對的意見;為什麼職場菜鳥們看不起、高層卻認同某位資深的員工的行事方法;為什麼青年的創業提案,會被社會大眾視為嶄新趨勢,卻不被歷經沙場的商業霸主重視。這些認同與反對,姑且不論高低,確實參雜許多認知差異,或許當可以將自己不認同的人們的認知納入考慮時,我們可能也會做出與其相同的判定。結論很明顯,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認知。認知可以擴大成普遍易懂的詞彙,國際觀、工作經驗、資歷、語言能力、科技姿勢、發展趨勢、文化及社會差異、政治觀點等等,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面向,而所謂提升,就是讓自己更有國際觀、擁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加強語言能力、掌握科技發展,也可以想成深入探討議題、了解文化差異、聆聽他人觀點,這都是提升認知的方法。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小心,要知道自己隨時都會面臨認知不足,世界之廣,沒辦法將所有的一切都納入單一個體中,但也不要因此迷失方向或自我滿足,只要持續探索未知、跳脫舒適圈,透過認知的提升,必定能創造更遠大的目標朝其邁進。
重視『認知升級』這件事
— Kevin Wu
重視『認知升級』這件事
這次想分享近日聽到的名詞『認知』。最近在演講、羅輯思維中所聽到它,我認為可以從很多角度切入,並且最後都匯聚成相同的基礎。
讀大學所需要的認知升級
先從簡單的來說吧!我們怎麼決定要讀哪一所大學的什麼科系?這與我最近所研究的議題十分密切,而從最粗淺的決定到深刻的決定,我認為都與認知的程度有關。
有些高中生會認為,順應家長、社會的眼光,去讀高分、難考的學校,因為那邊的環境優良、師資完備、資源充足、學生素質較佳,而所學的系所是因為有興趣、想嘗試看看、與夢想有關等等。
有些則是因為分數只能到哪裡、聽說不錯、感覺有趣,而最終到了那個學校。但你我都知道,進去前後所體會到的差異十分大,就讀以前,不知道環境、師資、社團性質、實習機會對我們的影響會有多大。
有時甚至連學校有什麼都不知道,但我們卻可以在這之前很篤定、有信心,在這裡就讀,將是當下最適合的解答。
結果,就讀後難免會有失落與驚喜,因為課程最終的目的可能跟當初自己想的有極大落差,但也許因為某個社團又帶給個人莫大的機會,而如果再選擇,我們必定會將更多自己看到、體會過的因素納入考慮,並且會認為這個決定將會更好。
學生進入大學前粗淺到深刻,入學前後的差異,我想就代表認知的差異,而因為程度不同,最後帶來的結果也不同,而我們往往都同意,對學校和系所有更深入調查,並且符合理想目標,會是較好的決定,甚至真正讀完大學後,再用已獲得的認知回頭做當初的決定,將會更適當,我想這也是為何看盡人生百態的長輩們,會、也能夠與孩子爭辯的決定的原因。
職業選擇所需的認知升級
同樣的原理可以套用到社會階層,羅輯思維中講到一個故事,在美國靠著打零工自力更生的餐廳服務生,卻住在每天支付數美元的旅館,最後過著十分克難的生活。當有人提出疑問,旅館的費用如此驚人,為什麼不月租一個小套房更便宜呢?
但服務生想到的是一個月所要預繳的保證金、租金,他根本存不到也繳不出來,於是就選擇可以繼續存活的方式。而這樣的認知,正是造成其生活困苦的主要原因,他不知道只要想辦法生出保證金和預繳的租金,就可以減少很多未來的付出,可以帶給她更好的生活,他會存更多錢,且會擁有投資的資本,用錢滾錢,以後就不再是餐廳服務生了,但她根本想不到這樣致富路徑,也不了解,正是認知不足使其生活困難,而將其原理延伸,也是現在形成貧富差距、社會階層的原因之一。
創業所需的認知升級
在創業過程中,也會有這樣的問題。創業團隊發現了某項問題,認為這是有商機、沒人發覺的新市場,他們將會因此大賺一筆,於是開始打造更佳的團隊、建立商業模式、試營運。
這都不是問題,問題是,他們的認知是否足夠?因為他們認為應該要解決的問題。
就像是如果有團隊把靠著打零工、租旅館的困苦人們當成一個未開發市場的商機,就很可能造成問題,假設他們要提供這些人更便宜的日租套房,來讓他們生活更好,這可能就不是個好方式。
因為本來就存在著月租型的套房,而且他們事實上是可以利用借貸、簽訂合約、與親友商討等等方式來達成月租房間的條件,他們並不缺乏實踐的能力,但缺乏達成目標所必需的認知。
而如果是以解決認知落差所造成的問題,為基礎的商業模式,必須要了解其中的危險性,很可能會因為整體認知的提升,市場立刻消滅,例如政府開始發現這樣的問題,而提供零工者貸款給付第一個月的租金,問題可能馬上消滅,以此為目標族群的商業模式將立即瓦解。
當然,這只是其中一項舉例,如果某項問題並不存在於普遍的認知中,亦即不是大家共同重視的問題,這種商業行為當然連步上軌道的機會都沒有。
認知升級的啟示
我想認知的差異可以帶給我們很多啟示。因為認知的不同,我們可能會做出一些事後回想非常粗淺的決策。
就像當初高中選學校、畢業找工作一樣,我們也可能因認知不足,而身陷貧窮的迴圈,以為透過否種方式就可以繼續過活,甚至走向財富自由,卻不知道還有許多防範風險、創造金流的方法才是跳脫貧窮的關鍵。
我們甚至會認為某些機會點能帶來無限商機,但這機會點卻只是因為認知不足而創造出的虛假機會,又或者早就有人提出解決方案,當走向這條路時就注定是最落後的一群人。
它也可以解釋一些社會現象,為什麼有些資深的主管會做出一個令人失望的決策、為何備受看好的政治人物會提出一個被大眾反對的意見;為什麼職場菜鳥們看不起、高層卻認同某位資深的員工的行事方法;為什麼青年的創業提案,會被社會大眾視為嶄新趨勢,卻不被歷經沙場的商業霸主重視。
這些認同與反對,姑且不論高低,確實參雜許多認知差異,或許當可以將自己不認同的人們的認知納入考慮時,我們可能也會做出與其相同的判定。
結論很明顯,我們要做的就是提升認知。
也就是我們生活中的各個面向,而所謂提升,就是讓自己更有國際觀、擁有足夠的工作經驗、加強語言能力、掌握科技發展,也可以想成深入探討議題、了解文化差異、聆聽他人觀點,這都是提升認知的方法。
但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小心,要知道自己隨時都會面臨認知不足,世界之廣,沒辦法將所有的一切都納入單一個體中,但也不要因此迷失方向或自我滿足,只要持續探索未知、跳脫舒適圈,透過認知的提升,必定能創造更遠大的目標朝其邁進。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