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案管理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打造最棒的記事分類方式! Mar 11, 2018 — Kevin Wu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我最喜歡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影集中,他常在推理的時候進入他的「記憶宮殿」,在裡頭,他可以甚至回憶起數年前,曾閱讀過的文件和看過的場景。這就讓我想到了手邊最常用的工具Evernote,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創造龐大的記憶宮殿,那何不試試看用Evernote創造屬於我的記憶庫呢?所以這次想要分享的是,可以快想起,並且用於行動的「Evernote標籤分類」資料庫。思維地圖 Thinking map我心目中的資料分類,就猶如福爾摩斯的記憶宮殿,差別是在可以運用簡單的習慣與邏輯,來記下大部分的事情。而在Evernote中,我喜歡將這種整理方法統稱為「思維地圖-Thinking Map」。它不但能妥善分類任務,還能在幫助我在需要的時候,快速地找到它,也就如同福爾摩斯的記憶宮殿一般厲害。思維地圖的概念等等會詳細介紹,但在此之前,你可能需要知道Evernote的標籤的一些基本用法。Evernote標籤的基本用法在Evernote中,我們最常尋找記事的方法應該是「搜尋」,如果已經知道自己要找什麼,那麼搜尋絕對是最快的選項,而且還能挖出意想不到的資料。至於Evernote中的分類方式,主要是透過記事本與標籤。之前也提到,記事本是幫助你「開始行動」的分類,可以讓人保持專注;而標籤,則是一種描述,幫助你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資料。建立多階層的樹狀標籤Evernote標籤的用法就如圖中所示,透過簡單的挪動,就能建立多層次、能收合的樹狀標籤。另外,我們還可以將標籤分為「描述標籤」與「分類標籤」來幫助分類。所謂的「描述標籤」,就是一般我們在使用Evernote筆記時,替每個筆記tag的標籤,主要用來描述這則記事的用途、可能分類等等。.而「分類標籤」,則是用於「分類標籤的標籤」,也就是在架構標籤時,用一些特定的符號,來凸顯歸類用的標籤:分類標籤分類標籤,它不會用於真正的記事之中,而是純粹用於管理所有的標籤。它可以用來排列順序,或賦予符號特殊的意義,以便快速掌握各類資料。例如,我喜歡用「@」來說明這是已歸類完成的專案。最後,我們還可以利用強大的搜尋功能,來找到所有相關的標籤。例如搜尋「@」來找到所有我已經歸類的專案.以上就是標籤的一些用法,但這次想和大家聊的主要還是如何「更好地分類」,以及更多元標籤用法。善用標籤,建立4種行動分類1.思維地圖思維地圖,是我覺得4種分類中最重要的分類方式,目前我把所有的筆記用標籤整理成五大類:工作、生活、成長、吸收資訊、思緒整理。每當有一件事情出現在生活中,我都會把它丟到我的「收集箱記事本」,並利用這5個標籤來暫時區分。如果事情不緊急,就會等到固定整理時間,才嘗試將它們規劃成具體行動,或是放到「暫時不做」的記事本中。這樣的歸類,有助於我掌控很多事情。例如,近期最重視「思緒整理」、「成長任務」,我就會用分類標籤,將他們的排序放前面一點,並在規劃事情時,特別著重這兩項。而這樣的分類,其實也代表我對生活的期待。因為我一天所擁有的精力就這麼多,但想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利用標籤,不但可以好好歸類,還可以把最重要的事情排列出來,讓我想要執行的時候,可以立刻找到它。此外,因為所有蒐集而來的資料,我幾乎都能用這五大項目來分類。也就能在未來更快找到資料。例如,當我想找「Doflowy」的部落格創作資料,因為我已經認知到寫作對我而言是成長的一塊,所以一定在成長的項目之中。就可以很輕易地用標籤的分類找到它。樹狀標籤的額外好處因為一則記事可以有很多標籤,當一則記事同時用在工作和成長任務時,我可以兩個標籤都下,這樣不論是在哪個分類,我都可以找到相同的資料。隨著時間、思想的轉變,我相信這樣的分類也會調整,以後會有家庭任務、人際關係等分類。此時,我可以很簡單地把專案挪動到這些新分類中,並創建屬於它的分類標籤,並替舊有的資料再新增相關的描述標籤,如此,就可以快速重新整理資料了。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建造的分類,都有一個原則:「我會在某個時間點,想做這一分ㄎ類的事情」。也就是說它並不單單只是資料的紀錄、歸檔,而是為了替未來的行動,進行更好的排序。在我看來,思維地圖所建立的,就是把生活上獲取的一切資訊變成地圖。Evernote的記事就是建築物,利用標籤,我們可以將這些建築隨自己的喜好排列,排出一條順暢的道路,並讓自己用輕鬆方式,走在這條實踐之路上。行動標籤如果思維地圖,能將資料排得井然有序,那麼另外三種標籤,就是輔助記事本,幫助我進行下一步的行動判斷的標籤了!2.行動指南思維地圖,雖然能幫助我整理生活的訊息,但地圖上最重要的還是方向。「行動指南」標籤,就是我人生的指南針,可以讓行動更踏實、更有目標。任務層級:我利用任務層級的分類,幫助自己理解長期的目標、中期要做到的事,並輔助我快速篩選出在一天內可以被完成的待辦清單。為了讓這件事情更凸顯,每次我在進行專案的規劃時,都一定會寫下長期的目標,並且在規劃每天的待辦清單時,都依據長期目標來排列。它能幫助我更好地聚焦,讓不符合長期目標的事情漸漸從清單中減少。重要性:當任務太多時,我會再加入一些輔助判斷的標籤,哪些應該優先處理、那些則可以暫時不處理,但這比較適合一天的代辦事項超過10件以上的人,它的價值才會凸顯,我個人是比較少使用這類標籤。時間與難度:我認為這對行動資料庫而言十分重要,因為一個任務會不會被完成,還是看有沒有時間,再怎麼強迫自己,如果真的時間不夠,也不可能完成。因此,我在規劃任務時,會利用這個標籤評估需要花費的時間,並在安排每月任務時,把時間因素一併納入。也因為有這樣的標籤,我在每次規劃時,都能發現時間不足的問題,並開始刪減相對不重要的項目,間接地讓完成率更高,並且做那些真的重要、值得花時間做的事。.3.筆記功能我覺得Evernote之所以好用,還有一個關鍵是在於它的「重複利用性」。除了用思維地圖找到相關資料外,建立SOP、Check list、範本等等的方式,也都很實用。例如我會建立寫作SOP、工作SOP、投資股票的SOP,甚至踏青旅遊通常也會有固定要準備的流程。經常使用這些SOP,就可以節省許多重新規畫思考的時間,不但不會漏掉,還可以每次使用後,再回頭強化這些SOP。範本,則是類似企劃、會議紀錄所用的常用格式,而諸如旅遊應帶物品清單、寫作架構等,也都可以儲存成範本,同樣能大大節省重新規劃的時間。.4.成果表達目前雖然比較少用這類標籤,但我喜歡用它來回顧一些好習慣。像是重讀自己寫的部落格、日記,透過這類標籤,就可以快速找到值得重新構思或是反省的事情;而名片可以找一些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敘舊,也可以紀錄上次與客戶談話的內容,對於記性不好的人也十分有幫助。以上,就是這一系列介紹Evernote來建立行動資料庫的文章,如果你覺得內容還不錯,歡迎留言讓我知道,並分享給朋友!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打造最棒的記事分類方式!
— Kevin Wu
【工作整理術】打造Evernote行動資料庫,4種「標籤分類」的實戰教學!
為什麼要寫這篇文章?
我最喜歡的夏洛克‧福爾摩斯的影集中,他常在推理的時候進入他的「記憶宮殿」,在裡頭,他可以甚至回憶起數年前,曾閱讀過的文件和看過的場景。這就讓我想到了手邊最常用的工具Evernote,雖然我們可能無法創造龐大的記憶宮殿,那何不試試看用Evernote創造屬於我的記憶庫呢?所以這次想要分享的是,可以快想起,並且用於行動的「Evernote標籤分類」資料庫。
思維地圖 Thinking map
我心目中的資料分類,就猶如福爾摩斯的記憶宮殿,差別是在可以運用簡單的習慣與邏輯,來記下大部分的事情。而在Evernote中,我喜歡將這種整理方法統稱為「思維地圖-Thinking Map」。
它不但能妥善分類任務,還能在幫助我在需要的時候,快速地找到它,也就如同福爾摩斯的記憶宮殿一般厲害。
思維地圖的概念等等會詳細介紹,但在此之前,你可能需要知道Evernote的標籤的一些基本用法。
Evernote標籤的基本用法
在Evernote中,我們最常尋找記事的方法應該是「搜尋」,如果已經知道自己要找什麼,那麼搜尋絕對是最快的選項,而且還能挖出意想不到的資料。
至於Evernote中的分類方式,主要是透過記事本與標籤。
之前也提到,記事本是幫助你「開始行動」的分類,可以讓人保持專注;
而標籤,則是一種描述,幫助你用最快的速度,找到需要的資料。
建立多階層的樹狀標籤
Evernote標籤的用法就如圖中所示,透過簡單的挪動,就能建立多層次、能收合的樹狀標籤。
另外,我們還可以將標籤分為「描述標籤」與「分類標籤」來幫助分類。
所謂的「描述標籤」,就是一般我們在使用Evernote筆記時,替每個筆記tag的標籤,主要用來描述這則記事的用途、可能分類等等。
.
而「分類標籤」,則是用於「分類標籤的標籤」,也就是在架構標籤時,用一些特定的符號,來凸顯歸類用的標籤:
分類標籤,它不會用於真正的記事之中,而是純粹用於管理所有的標籤。它可以用來排列順序,或賦予符號特殊的意義,以便快速掌握各類資料。例如,我喜歡用「@」來說明這是已歸類完成的專案。
最後,我們還可以利用強大的搜尋功能,來找到所有相關的標籤。例如搜尋「@」來找到所有我已經歸類的專案
.
以上就是標籤的一些用法,但這次想和大家聊的主要還是如何「更好地分類」,以及更多元標籤用法。
善用標籤,建立4種行動分類
1.思維地圖
思維地圖,是我覺得4種分類中最重要的分類方式,目前我把所有的筆記用標籤整理成五大類:工作、生活、成長、吸收資訊、思緒整理。
每當有一件事情出現在生活中,我都會把它丟到我的「收集箱記事本」,並利用這5個標籤來暫時區分。如果事情不緊急,就會等到固定整理時間,才嘗試將它們規劃成具體行動,或是放到「暫時不做」的記事本中。
這樣的歸類,有助於我掌控很多事情。
例如,近期最重視「思緒整理」、「成長任務」,我就會用分類標籤,將他們的排序放前面一點,並在規劃事情時,特別著重這兩項。
而這樣的分類,其實也代表我對生活的期待。
因為我一天所擁有的精力就這麼多,但想做的事永遠做不完,利用標籤,不但可以好好歸類,還可以把最重要的事情排列出來,讓我想要執行的時候,可以立刻找到它。
此外,因為所有蒐集而來的資料,我幾乎都能用這五大項目來分類。也就能在未來更快找到資料。
例如,當我想找「Doflowy」的部落格創作資料,因為我已經認知到寫作對我而言是成長的一塊,所以一定在成長的項目之中。就可以很輕易地用標籤的分類找到它。
樹狀標籤的額外好處
因為一則記事可以有很多標籤,當一則記事同時用在工作和成長任務時,我可以兩個標籤都下,這樣不論是在哪個分類,我都可以找到相同的資料。
隨著時間、思想的轉變,我相信這樣的分類也會調整,以後會有家庭任務、人際關係等分類。此時,我可以很簡單地把專案挪動到這些新分類中,並創建屬於它的分類標籤,並替舊有的資料再新增相關的描述標籤,如此,就可以快速重新整理資料了。
值得一提的是,我所建造的分類,都有一個原則:「我會在某個時間點,想做這一分ㄎ類的事情」。也就是說它並不單單只是資料的紀錄、歸檔,而是為了替未來的行動,進行更好的排序。
在我看來,思維地圖所建立的,就是把生活上獲取的一切資訊變成地圖。Evernote的記事就是建築物,利用標籤,我們可以將這些建築隨自己的喜好排列,排出一條順暢的道路,並讓自己用輕鬆方式,走在這條實踐之路上。
行動標籤
如果思維地圖,能將資料排得井然有序,那麼另外三種標籤,就是輔助記事本,幫助我進行下一步的行動判斷的標籤了!
2.行動指南
思維地圖,雖然能幫助我整理生活的訊息,但地圖上最重要的還是方向。「行動指南」標籤,就是我人生的指南針,可以讓行動更踏實、更有目標。
任務層級:
我利用任務層級的分類,幫助自己理解長期的目標、中期要做到的事,並輔助我快速篩選出在一天內可以被完成的待辦清單。
為了讓這件事情更凸顯,每次我在進行專案的規劃時,都一定會寫下長期的目標,並且在規劃每天的待辦清單時,都依據長期目標來排列。它能幫助我更好地聚焦,讓不符合長期目標的事情漸漸從清單中減少。
重要性:
當任務太多時,我會再加入一些輔助判斷的標籤,哪些應該優先處理、那些則可以暫時不處理,但這比較適合一天的代辦事項超過10件以上的人,它的價值才會凸顯,我個人是比較少使用這類標籤。
時間與難度:
我認為這對行動資料庫而言十分重要,因為一個任務會不會被完成,還是看有沒有時間,再怎麼強迫自己,如果真的時間不夠,也不可能完成。
因此,我在規劃任務時,會利用這個標籤評估需要花費的時間,並在安排每月任務時,把時間因素一併納入。也因為有這樣的標籤,我在每次規劃時,都能發現時間不足的問題,並開始刪減相對不重要的項目,間接地讓完成率更高,並且做那些真的重要、值得花時間做的事。
.
3.筆記功能
我覺得Evernote之所以好用,還有一個關鍵是在於它的「重複利用性」。除了用思維地圖找到相關資料外,建立SOP、Check list、範本等等的方式,也都很實用。
例如我會建立寫作SOP、工作SOP、投資股票的SOP,甚至踏青旅遊通常也會有固定要準備的流程。經常使用這些SOP,就可以節省許多重新規畫思考的時間,不但不會漏掉,還可以每次使用後,再回頭強化這些SOP。
範本,則是類似企劃、會議紀錄所用的常用格式,而諸如旅遊應帶物品清單、寫作架構等,也都可以儲存成範本,同樣能大大節省重新規劃的時間。
.
4.成果表達
目前雖然比較少用這類標籤,但我喜歡用它來回顧一些好習慣。
像是重讀自己寫的部落格、日記,透過這類標籤,就可以快速找到值得重新構思或是反省的事情;而名片可以找一些很久不見的老朋友敘舊,也可以紀錄上次與客戶談話的內容,對於記性不好的人也十分有幫助。
以上,就是這一系列介紹Evernote來建立行動資料庫的文章,如果你覺得內容還不錯,歡迎留言讓我知道,並分享給朋友!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