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討論彼此共同關心的事 Nov 3, 2016 — Kevin Wu 溝通,是討論彼此共同關心的事 過去也讀過取多談判技巧、如何說服人、職場溝通術這一類的書籍,大多都會講到同理心、策略、衝突、尊重、有邏輯等等相關的議題,我認為許多都有適用的情境,也確實有用。但這次特別有心得的是「討論彼此都關心的事」,我認為是個簡單的方向,要達到也不困難,但又包含了許多技巧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確實能夠讓溝通立刻導上正軌。即便小事情,也需要很強的溝通力最近因為家裡要蓋房子,家裡鬧得沸沸湯湯,最後在兩個主要方案做抉擇,媽媽想要的是怎麼樣讓這個小屋可以好好地聚會,而且有它的實用性,吃飯、作息都不會卡卡的。姊姊則希望有足夠的空間感、視野等等,他們都用不同的方法在解釋意見,媽媽會用卡卡的、不舒服、很亂,來解釋她的想法,姊姊則會問說,那麼到底要多大坪數、幾公尺才能滿足你的需求?我一直覺得,既然之前都有涉獵談判及溝通技巧書籍,是時候運用理論了,我認為他們沒有共同的語言,所以請他們各自想像家中最常發生的情況,例如說家中有7個人,四大人三小孩,然後各自都會做什麼事情,那我們可以依據大部分的情況,來做兩個方案的選擇,提出來之後,的確情況改善很多,他們也會說明他們最重視的情況,但我們仍舊無法決定。身為第三者,說真的很難請他們要有同理心,要理性討論,因為這些似乎都是對自己的要求,但當兩方面都失控的情況下,卻難以達到,多說只會令話題更失焦,於是我們找上了有經驗的建築設計師。設計師如何建立溝通橋梁我覺得整個溝通的過程很有意思。設計師一開始也是聽聽雙方的意見,但他並沒有像我一樣,建立共通的語言,也沒有做到不要批評,他首先把媽媽重視的點「實用性」搬出來來談,用尺規計算重點部分的面積,家具的擺放,所營造出的空間,證明他原本堅持的方案其實根本也不實用,所以一方就安靜下來了。再繼續用同樣的方法說明姊姊的方案,最後確實也是不實用,所以在實用性這點,兩方都沒站得住腳,接著是針對姐姐的空間感、視野,媽媽的方案基本上他自己也認為沒有這種條件,而姐姐的方案大家一致認可有足夠的視野,所以根本也沒有必要討論。所以結論就變成,姐姐的方案比較好,但還有需要修正的地方。這感覺很簡單的過程,卻藝術地將雙方焦點轉向。首先,他們不再為了說服對方,自己方案的特點比較好,而一直討論著某個特點,因為這個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重點是,雙方都不放棄自己覺得好的地方。再者,也不需要特別凝聚共通語言,因為用計算的方式,是大家一致默認的辦法,如果一公尺的空間,就不可能說得跟三公尺一樣開闊,而我猜想,設計師一開始就認定姐姐的方案絕對比較好,所以拿出了個有效的打擊方法,把媽媽的方案立刻擱在一邊,此時姊姊心裡就舒坦許多,而再回過頭,設計師要求姊姊再針對她的方案思考實用性的問題,因為這是房子的基本,而媽媽也馬上獲得安慰,因為她關心的東西將被滿足,這次的方案選擇就暫時落幕了。但最重要的是,設計師以他豐富的經驗,我猜他早就知道兩個人在想什麼,而他所做的,就是我認為的,讓他們最後可以「討論彼此都關心的事」。而實用性這件事情,就是不管如何,蓋房子討論的基本元素,而且是大家都會重視的事情,但一開始我們家的討論都是漫無章法、各說各話,設計師直接把跟實用性無關的東西暫時剔除,並且把雙方的既定印象都消滅。他做的事情就像在說「兩邊的方案都不完整」,但讓我們來討論大家都關心的「房子要怎麼用」,所以最後討論的問題就變得很聚焦,到底怎麼蓋出一個好用的方子。我想到達這個目標的過程方法極多,但是如果一開始的策略,就是讓雙方都討論共同關心的話題,有許多發散性的思考就可以暫時免除,至少最基本的方案,不會受到否定,如果未來各自有想要的元素,再加上去也無彷,因為已經滿足各自的基本條件,額外的東西如果不會壓縮到這個共同要素,我想雙方都會欣然接受吧!
溝通,是討論彼此共同關心的事
— Kevin Wu
溝通,是討論彼此共同關心的事
過去也讀過取多談判技巧、如何說服人、職場溝通術這一類的書籍,大多都會講到同理心、策略、衝突、尊重、有邏輯等等相關的議題,我認為許多都有適用的情境,也確實有用。
但這次特別有心得的是「討論彼此都關心的事」,我認為是個簡單的方向,要達到也不困難,但又包含了許多技巧在其中,最重要的是,它確實能夠讓溝通立刻導上正軌。
即便小事情,也需要很強的溝通力
最近因為家裡要蓋房子,家裡鬧得沸沸湯湯,最後在兩個主要方案做抉擇,媽媽想要的是怎麼樣讓這個小屋可以好好地聚會,而且有它的實用性,吃飯、作息都不會卡卡的。
姊姊則希望有足夠的空間感、視野等等,他們都用不同的方法在解釋意見,媽媽會用卡卡的、不舒服、很亂,來解釋她的想法,姊姊則會問說,那麼到底要多大坪數、幾公尺才能滿足你的需求?
我一直覺得,既然之前都有涉獵談判及溝通技巧書籍,是時候運用理論了,我認為他們沒有共同的語言,所以請他們各自想像家中最常發生的情況,例如說家中有7個人,四大人三小孩,然後各自都會做什麼事情,那我們可以依據大部分的情況,來做兩個方案的選擇,提出來之後,的確情況改善很多,他們也會說明他們最重視的情況,但我們仍舊無法決定。
身為第三者,說真的很難請他們要有同理心,要理性討論,因為這些似乎都是對自己的要求,但當兩方面都失控的情況下,卻難以達到,多說只會令話題更失焦,於是我們找上了有經驗的建築設計師。
設計師如何建立溝通橋梁
我覺得整個溝通的過程很有意思。設計師一開始也是聽聽雙方的意見,但他並沒有像我一樣,建立共通的語言,也沒有做到不要批評,他首先把媽媽重視的點「實用性」搬出來來談,用尺規計算重點部分的面積,家具的擺放,所營造出的空間,證明他原本堅持的方案其實根本也不實用,所以一方就安靜下來了。
再繼續用同樣的方法說明姊姊的方案,最後確實也是不實用,所以在實用性這點,兩方都沒站得住腳,接著是針對姐姐的空間感、視野,媽媽的方案基本上他自己也認為沒有這種條件,而姐姐的方案大家一致認可有足夠的視野,所以根本也沒有必要討論。所以結論就變成,姐姐的方案比較好,但還有需要修正的地方。
這感覺很簡單的過程,卻藝術地將雙方焦點轉向。
首先,他們不再為了說服對方,自己方案的特點比較好,而一直討論著某個特點,因為這個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重點是,雙方都不放棄自己覺得好的地方。
再者,也不需要特別凝聚共通語言,因為用計算的方式,是大家一致默認的辦法,如果一公尺的空間,就不可能說得跟三公尺一樣開闊,而我猜想,設計師一開始就認定姐姐的方案絕對比較好,所以拿出了個有效的打擊方法,把媽媽的方案立刻擱在一邊,此時姊姊心裡就舒坦許多,而再回過頭,設計師要求姊姊再針對她的方案思考實用性的問題,因為這是房子的基本,而媽媽也馬上獲得安慰,因為她關心的東西將被滿足,這次的方案選擇就暫時落幕了。
而實用性這件事情,就是不管如何,蓋房子討論的基本元素,而且是大家都會重視的事情,但一開始我們家的討論都是漫無章法、各說各話,設計師直接把跟實用性無關的東西暫時剔除,並且把雙方的既定印象都消滅。
他做的事情就像在說「兩邊的方案都不完整」,但讓我們來討論大家都關心的「房子要怎麼用」,所以最後討論的問題就變得很聚焦,到底怎麼蓋出一個好用的方子。
我想到達這個目標的過程方法極多,但是如果一開始的策略,就是讓雙方都討論共同關心的話題,有許多發散性的思考就可以暫時免除,至少最基本的方案,不會受到否定,如果未來各自有想要的元素,再加上去也無彷,因為已經滿足各自的基本條件,額外的東西如果不會壓縮到這個共同要素,我想雙方都會欣然接受吧!
目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