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企業管理,能用在生活嗎?

將企業管理方法應用於生活中常導致失敗,因為情緒影響更大。應優先考慮情緒狀態,以達成更好的生活與工作平衡。

Kevin Wu

企業管理的方法,直接套用在生活是有衝突的!

近兩三年,我持續把工作中的管理方法,嘗試移轉到個人的生活管理中。

📋 包含:目標、時間、任務、自省…等,但實際成果是:
大約 50% 都以失敗告終。


🎯 失敗案例分享

1️⃣ 時間管理

在工作中,我的時間管理顆粒度可以細到 5 分鐘
但到了生活中,即便調整為 1 小時為單位,仍然感到壓力極大——彷彿自己每天都像是一部「工作機器」。


2️⃣ 目標管理

工作時,我會設立多個 KPI 和指標,並定期檢討進度。
但下班後,發現自己完全不想被數字綁住。

反而是那些看似「分析有理」的工具,讓生活變得像在無限加班。


3️⃣ 自省檢討

在工作專案結束後進行 Review 是重要環節,但這樣的方式一旦應用到生活中,卻會讓內在壓力倍增,變成難以持續的自我施壓。


🌟 情緒的放大效應:生活 ≠ 工作

在工作場域裡,我們會被老闆、客戶、制度約束,因此更能配合外部方法論、時間表與標準化流程。

但生活不同——「情緒」是更大的干擾源與決策因子

  • 「我不想要某個時間,一定要做某件事。」
  • 「我不想要凡事都被檢討。」
  • 「我不想要先規劃再行動。」

這些聲音一旦放大,方法論就逐漸失靈,原本熟悉的管理系統,也無法帶來同樣的效率與穩定。


💡 我的轉變:從方法出發 → 從情緒出發

今年開始,我不再一味套用企業管理邏輯,而是嘗試把**「情緒狀態」放在優先順位**。

  • 不是先設指標,而是先調節心態
  • 不是每件事都精算時間,而是給自己喘息空間
  • 不是依賴自省檢討,而是理解當下的心理負擔

這樣的做法反而讓我在生活與生涯管理上,更穩定地達成目標,同時身心狀態也更為平衡。


🚀 結語:管理的出發點,因情境而異

生活與工作雖然都需要管理,但我們應該記住一件事:

方法論需要因情境而變,感受與情緒,才是日常生活的核心。

在日常生活中,與其追求效率,不如先照顧心情。
讓生活真正「活著」,才是最好的管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