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行事曆 vs 待辦清單,你用對了嗎?

行事曆適合時間感強烈的任務,如報告和會議,而待辦清單則適合無時間壓力的任務,如家務和靈感筆記。選擇合適的工具能提升時間管理效率,減少焦慮感,並讓生活更有彈性。

Kevin Wu

有一陣子,我嘗試把所有任務都排進行事曆,甚至連吃飯、睡覺的時間都要規劃和紀錄。

結果呢?我反而更累了!

開始對時間管理感到非常焦慮,因為每天都會有無法如期達成的狀況,行事曆一旦出現任何突發狀況,整天的節奏就像骨牌一樣崩潰。

這讓我開始思考——

到底什麼時候該用行事曆來安排時間?什麼時候其實只需要一張簡單的待辦清單就夠了?

我理解到的關鍵是:「時間感」

並不是所有任務都需要被精準安排。

真正的時間管理,不只是「把事情排進時間格子裡」,而是更高效地利用時間,包含做正確的事、讓每一段時間都能有高效的利用,當然這些利用也包含能讓身心感到滿足、適當的休息。

所以,我開始區分兩種常見的情境來使用不同的工具,也讓我找回了執行力和彈性。

📆 什麼時候該用「行事曆」?

我會用行事曆處理那些時間感強烈、需要專注投入的任務。像是:

  • 有明確截止日的報告或簡報
  • 需要和他人協作、開會的事項
  • 大型的創作或專案規劃
  • 想要培養的固定習慣(例如每天寫作、運動)

這些任務的共通點是:它們不是「做不做都可以」,而是「什麼時候做」很重要。

在上班時段最常見,我會用 Google Calendar 和專案軟體工具,排出一個大致的日、週、月大架構。

讓我能在正確的時間做重要的事,同時確保自己的時間負荷在掌控內,避免自己過度承諾卻力不從心。

✅ 什麼時候用「待辦清單」就好?

相對地,有些任務其實沒有時間壓力,也不需要太嚴格的安排。像是:

  • 家事雜務(洗衣、整理房間、採買)
  • 靈感筆記(想寫的主題、想看的書)
  • 自我照顧(看牙醫、預約按摩、剪頭髮)
  • 有空再做的小目標(優化個人網站、整理照片)

這些事情只要「有做」就好,不一定非得今天幾點做、或是週一還是週日做,可能只要在一個更大的時間框架內完成即可。

因此,我會在每周~每月規劃時,把這類任務放在經過設計的 Notion 看板內,先用專案和目標的形式,初步規劃它應該在哪幾週發生,先把任務丟到接近的時間區段,至於說哪一天、什麼時候要做,則完全看當下心情最想做什麼就好。

除了生活上,工作上我也會有類似的彈性空間,這樣的安排能讓我保有心理彈性,特別在比較疲憊或生活多變的日子裡,清單反而是一種溫和的提醒,而不是壓力來源。


🧘‍♀️ 選對工具,其實是選擇你想過的生活方式

回頭看那段把所有事都塞進行事曆的日子,其實是我對「掌控感」的一種焦慮表現。後來我學會放手,接受不是每件事都能被預測,也不是每個空格都必須填滿,長期而言反而讓我完成更多事情,甚至也更容易優先做最重要的事。

有時候,最好的時間管理不是把每一分鐘都安排妥當,而是知道什麼該抓緊、什麼可以放下。行事曆與清單,都是工具。選擇用哪一個,不只是依照任務屬性,更是在選擇:

我想用怎樣的步調,過今天這一天。

如果你也因為有限、緊迫的時間而困擾,不妨改變你的工作清單的呈現方式,有些任務讓他時間性更明確,有些則放棄明確的日期,也許更能抓住工作與生活的節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