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main content

建立生活模型-應變當下、計畫未來

Kevin Wu

最近閱讀《創新者的解答》一書,書中提到兩種策略:應變型策略計畫型策略。雖然原意是探討企業如何在創新過程中選擇成長策略,但我聯想到日常生活,也能運用這兩種策略進行規劃與挑戰,最終發展成可持續執行的生活模式。

這篇文章會先介紹這兩種策略,說明各自適用的時機與思考重點。

接著,我會用模型方式延伸討論,並舉實例說明,最後探討這些概念如何應用在生活各層面,發揮更廣泛的價值。


兩種策略簡介:應變型與計畫型

應變型策略,簡單來說就是「邊走邊看、邊看邊做」。
在企業初創階段,當只有一個想法,尚未有明確藍圖時,可以憑直覺與實驗,快速找出可行性與機會點。這類策略也常見於企業內部的新部門或實驗性計畫,在缺乏經驗或標準流程的情況下,隨機應變、邊做邊調整,是一種靈活且實用的方式。

計畫型策略則是「先分析再行動」。
這通常包括市場調查、理論推演、成本效益分析等。企業在擴展新事業或進行長遠規劃時,會依據已知的資訊來設計出階段性目標與行動方案。例如,若要進軍新市場,需先評估時機、進入方式與內部資源配合程度,屬於較全面的戰略規劃。

簡言之,應變型策略強調應對未知、快速執行,適用於探索與開創階段;計畫型策略則重視長期規劃與分析,適合有明確目標與方向的任務。


兩種策略在生活中的應用

當我把這兩種策略套用到生活中時,發現非常有啟發性。我們可以運用計畫型策略來思考人生的長期目標,例如升學、就業、職涯轉換、結婚、退休等,每個階段都可透過設定目標與資源分配,持續優化未來藍圖。

而在日常挑戰、突發事件、未知的生活局面中,我們則更需要應變型策略。這類策略提醒我們在不確定中先行動,藉由執行來獲取資訊、累積經驗,逐漸形成可被複製的行動模式。

舉例來說:

  • 初入社會、不確定適合哪個產業時,可以先廣泛嘗試不同的工作、參與活動或學習課程(應變型)。
  • 當找到興趣與方向後,再透過設定目標、蒐集資源與時間管理來進行長期規劃(計畫型)。

這樣就能形成一個循環模型:
應變探索 → 建立初步模型 → 制定計畫策略 → 再次應變嘗試 → 持續優化。


實際例子:讀書策略的轉變

以讀書為例,當你沒有明確的閱讀目標時,可以採用應變型策略:到書店隨意翻閱、詢問朋友推薦、探索自己有興趣的主題。隨著閱讀的累積,你可能會發現自己對某類議題特別有共鳴,這就是初步模型的建立。

接下來,你可以轉向計畫型策略,設計閱讀計畫,深入研究某一領域,例如從企業管理延伸到投資策略,從閱讀到實作,逐漸形成個人的知識系統與生活應用模式。


結語:將策略內化為習慣

當應變與計畫能夠靈活交替使用,就能同時兼顧當下與未來。生活也將不再只是被動應對,而是持續在執行中調整、在規劃中前進。每個人的應變方式不同,也因此會發展出獨特的生活節奏與人生樣貌。


如果你喜歡這樣的觀點,不妨開始練習將這兩種策略運用在生活各面向,從小事開始試著建立屬於自己的行動與思考模式。